下一篇4 2016年8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假劣充斥市场 行业后继乏人 标准亟需完善
养蜂业:“甜蜜”事业不甜了?

□ 张 超

    编者按 

    行业标准缺失、养蜂业后继无人,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甜蜜”事业——养蜂业,面临不小的信任危机和行业瓶颈。

    树立诚信意识,强化产品质量,呼吁出台行业标准,完善行业准则,在问题丛生面前,这个行业有不少清醒而积极的从业者,他们从实践、从理论、从监管、从自律等各个层面对蜂产品行业的未来发出倡议,这些肺腑之言值得引起所有从业者的重视。当然,光有意识还远远不够,只有整个行业被清流涤荡,只有所有的从业者都能尊重规律、遵守规则,这样行业才有未来,才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

    今年62岁的蜂农老井“失业”了,原因是,被市场逼的。

    老井叫井洪秀,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董官屯镇陈庄村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养蜂。

    干了一辈子的“甜蜜”事业,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老井心里很苦,但又没有别的办法。老井说:“我16岁开始养蜂,酿了一辈子真蜂蜜,现在让我再卖假的,我干不出来这事。”

    老井脾气很倔,他认为蜂蜜行业已经病入膏肓,养蜂业真的快后继无人了,“收购商使劲压低价格,假蜂蜜泛滥,真蜂蜜卖不动,没人愿意干这行了。”

    市场上的假蜂蜜真的像老井说的泛滥成灾吗?养蜂业又怎么会后继无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全省几个比较大的养蜂地区,采访了行业专家,同时联系了四川等地的合作社了解相关情况。

    现状:

    养蜂业陷“后继无人”窘境

    山东济南市南部山区和长清区一带曾是洋槐蜜的蜜源地,但是近几年,当地蜂农却不得不前往菏泽、济宁等地采蜜。长清区昕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元涛告诉记者,这和当地花树减少、蜂农改行有很大关系。

    “合作社蜂农最多时有近180名,现在还剩下不到100名,改行的蜂农大部分回家种果树去了。”高元涛认为,蜂农减少会由量变到质变,未来将会对整个产业造成严重打击。

    遭遇相同问题的还有巨野县归农养蜂专业合作联合社。2014年,该联合社在全国范围内有近1000余名蜂农,不过今年联合社的统计数据显示,蜂农还剩700余名,比前年少了300人。

    据2014年调查统计,我国一线养蜂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50.7岁,其中一半以上都是50岁以上,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不足3%。而养蜂行业当前的现状可能比2014年的调查更为严重,养蜂行业即将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胥保华认为,造成蜂农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法商家低价恶性竞争,通过压低成本掺假造假,致使蜂蜜价格不断走低。低价竞争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的同时,许多蜂农逼不得已选择转行。

    胥保华解释,目前养蜂业已陷入“恶性循环”模式中,即生产企业迎合市场压低价格;收购商中间环节压榨养蜂者;养蜂者为了生计,生产劣质蜂蜜。

    揭秘:

    市场多是水蜜、“标准蜜”

    记者在国家统计局官网上看到,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蜂蜜总产量为24.6万吨,2014年我国蜂蜜总产量为46.82万吨,十余年的时间,总产量几乎翻了一番。

    在蜂蜜市场的快速增长中,究竟有多少是蜜蜂的功劳,记者不得而知。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天缘养蜂合作社理事长杨刚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大多分三种,一种是糖浆勾兑制成的“标准蜜”,虽符合国标但是假蜜,成本在3元左右,市场占有率较大;其次是水蜜,采购价多在10元左右,市场占有率最大;第三种是真正的成熟蜜,市场占有率小。

    什么叫水蜜呢?顾名思义含水量大。“现在流动赶花期的养蜂人,在割蜜期为了能让蜜蜂多采蜜,在蜂巢没有封盖的情况下就开始割蜜。这样的蜜含水量大,波美度低,经过后续加工,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营养。”杨刚说。

    山东省蜂业中心副会长姜凤涛介绍,现在很多人买到蜂蜜后,都习惯用筷子挑蜂蜜,认为能拉成长丝,才是好蜂蜜,其实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通过特殊工艺脱水的蜂蜜,含水量可达9%以下,拉长丝根本不是问题。”

    姜凤涛表示,有些假蜂蜜还可以做到味觉上的相似,比如枣花蜜,通过添加某种食用甜色素就可以做到。更高端的假蜂蜜甚至可以让辨别蜂蜜的折光仪器失灵。

    “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产品收、交、销售的关键链条点上。”姜凤涛认为,消费者对蜂产品知识的了解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的乱象丛生。

    对策:

    蜂蜜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蜂农的日子不好过,蜂产品生产品牌大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山东英特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思俊表示,由于违法成本低,收益大,小作坊和小企业在行业乱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国蜂蜜企业想要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成熟蜜生产为重心,重塑蜂业市场品牌。”郭思俊说,蜂蜜真假关乎整个行业兴衰,近年来,他们多次在全国呼吁,要求蜂产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重,自觉生产成熟蜂蜜,净化国内蜂产品市场。

    “生产成熟蜜除了能够保证蜂蜜安全和提高蜂产品质量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减轻蜂农劳动强度。”姜凤涛认为,当务之急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成熟的蜂蜜官方标准,完善成熟蜂蜜生产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蜂蜜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

    机制:

    光有标准还不行

    记者从中国养蜂协会了解到,中国蜂蜜标准体系分两大模块,一是安全卫生体系,二是产品质量体系,两者的分布时间为2003年和2005年。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两大体系只有产品质量体系在2011年更新过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现状。

    “国标把重点内容放在了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但这与蜂蜜真不真毫无关联,没能在维护蜂农利益上实现突破。”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宋心仿介绍,想要真正实现市场有序化,首先要保证蜂农们的利益,只有这样,蜂蜜国标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琳告诉记者,假蜂蜜涉及很多社会问题,仅仅完善标准还不够,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对危害市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

    徐琳表示,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要改变养蜂业这种格局需要多方努力。具体执行标准如何,希望相关从业者能从大局出发,以产业振兴为主要目的,制定一个维护各方利益的新国标。

    (摘编自《农村大众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