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的大浪淘沙,广东省东莞供销合作社几起几伏,长期以来在管理机制、经营模式、竞争力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日渐成为制约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自启动综合改革以来,东莞市供销合作社秉承“以破解瓶颈寻求发展,用发展来助推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管理机制、内外有机融合、建立为农服务抓手、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破解发展瓶颈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做好改革和发展的这篇文章。
上马特色产业项目
破除传统产业转型瓶颈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加工贸易企业众多,加工贸易废料管理是东莞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的“重头戏”。2015年,东莞市供销合作社主动承担责任,承建了东莞市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平台。截至目前,拍卖成交项目2702个,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1.57亿元);通过推上平台拍卖,废料实现了溢价。东莞市加工贸易废料网上交易平台是供销合作社承接的政府工程,通过参与多部门联动、多方合力的协作机制,以强化监管、税收返还等方式,创造了加工贸易废料公平、公正、公开交易的“东莞模式”。
农副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是市民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实施综合改革以来,东莞市供销合作社除了在门店供应销售放心农副产品外,还在“菜篮子”上有所突破,大力开展农副产品配送业务。石碣供销合作社将“菜篮子”项目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015年8月成立了石供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与石碣供港蔬菜平台“润丰”和镇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等开展“产销对接”,将符合供港标准的蔬菜和优质农副产品配送给石碣镇内外的多家机关团体、企业饭堂,目前已有机关、企业、学校等固定客户22个,配送商品达1101种。除石碣供销合作社外,目前,茶山、樟木头等10多个基层社都已经不同规模地开展“菜篮子”项目。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破解改革发展机制瓶颈
曾经的东莞市社系统企业发展不平衡,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分散,劲不往一处使,没有形成合力。东莞市供销合作社以产业项目为纽带,以股份制的形式将系统内的企业扭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在2015年实施的综合改革重点工程项目“报废汽车拆解”项目中,系统内有石碣等13个基层社出资认股,股份比例中既有先进基层社,也引入了后进基层社,项目投产后年收益可达18%以上。在2016年实施的项目“废塑料回收处理中心”中,入股组建的东莞市供联汇鑫投资有限公司中既有经营业务较丰富的虎门供销合作社,也有经营业务较相对单一的大朗、中堂等基层社。在再生资源产业,石碣、高埗、大朗等基层社都纷纷以发展混合型经济的方式,引入投资合作方,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处理、河涌淤泥处理、化粪池有机肥料再造、社区小型污水处理等环保工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开发的项目中,东莞市社敢于打破集体资产全资控股投资格局,鼓励管理层团队和员工持股,让员工的归属感以及为“三农”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更强,工作积极性高涨。例如,南城供销合作社对属下的全资食品企业“华盛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革,“华盛食品厂”持股70%,经营管理层参股30%,新公司“东莞市华盛食品有限公司”焕然一新,首年年产值达1850万元,较旧厂提高10%。
延伸服务内容形式
破解为农服务无抓手瓶颈
东莞市社以基层社为主体,大力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建立购销关系,帮助农民推广销售特色农副产品,解决“买难卖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由系统内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个,开发的特色农副产品近100种,在市内外有蔬菜、水果等农业种植基地1598 亩,带动市内外农户729户。如大岭山供销合作社立足大岭山镇“荔枝之乡”的优势,领办了“岭供荔枝专业合作社”,吸引当地农村10多个种植大户加入,总种植面积超1000亩,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为了与农副产品经营者建立共赢关系,东莞市社结“点”为“网”,将全系统各基层社分散的网点,通过VI设计统一形象,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张“供销网”。市社加强对“供销网”的统筹力度,将系统内各单位开发的农副产品推上这张“供销网”销售。石排、企石、谢岗等基层社与东莞市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借助东莞市农村商业银行的社区网络,将供销合作社“莞香情”品牌土特产和生鲜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引入其特色产品“荷包社区”,走进了千家万户。谢岗供销合作社借助谢岗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销对接,积极开发放心农副产品配送业务,2015年配送蔬菜2000多箱,桶装山泉水13万桶,支装水32.64万支。
推动企业轻装上阵
破解历史遗留问题瓶颈
加强规划和定位是促进资产“保值”的有效方式。东莞市社结合物业资产位置,结合城市区位,统一规划,统一定位招商,提高出租率,繁荣了城乡商业氛围。常平供销合作社将下属物业统一定位为“电脑城”,打造常平镇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大岭山供销合作社在大岭山镇中心区原有旧物业的基础上,改造了两栋面街而立的商业综合楼,打造了该镇中兴路商圈;谢岗、企石、中堂等基层社通过对下属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在美化城市街区环境、改善物业形象的同时,增加了物业收入。清溪供销合作社集中闲散资金,投入3000万元购进厂房物业,获得了稳定收入。
此外,东莞市社加强对“人”的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一把手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大对基层社任前、任中、离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力度。加强纪律教育,对系统内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了对“财”和“物”的管理,做到了阳光、透明,树立了风清气正的氛围。
通过打破发展的四大制约瓶颈,东莞供销合作社在产业机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监管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成效,全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形象和地位提高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强了,综合改革正朝着稳健持续向好的方向纵深发展。
本栏目由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