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迈过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这道“坎”

□ 江苏泰兴农村商业银行 申和健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将处于长期承压的状况。面对逐渐暴露的信用风险,唯有加快发展的步伐,打出发展的组合拳,提供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才能迈过此轮信用风险的“坎”。

    前十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国经济一起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加之当前经济尚未回暖,企业经营困难的现状仍未改观。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累积的风险正逐步释放。这种累积的风险暴露需要农商银行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201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完“最后一公里”,银行业彻底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相对都比较弱,一方面,为了负债甚至不惜将存款利率水平提至地方最高;另一方面,政府、优质企业等不断要求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窄。

    传统农村市场优势逐步丧失。一是随着经济金融步入“新常态”,更多的竞争主体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笔者所在城市,目前已经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9家,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以网络金融、移动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势头迅猛。民营银行准入逐步放开,券商、基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侵蚀农商银行业务领域。

    发展策略

    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唯有不断巩固和扩大前期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持续夯实家底,方可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一,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总基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休戚相关,与辖内企业唇齿相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积极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放眼“新三农”。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更加蓬勃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把“新三农”客户作为业务发展的基础客户,深度挖掘新的金融需求,拓展农村新的服务领域。根据不同的经营主体、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创新业务品种,全程跟进服务,真正把根扎进“三农”。

    二是要寻求“新空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又是扩大内需的大平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助推“双创”的同时,更要把握“双创”所释放的新动能、新活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契合度。

    三是要拓展“新市场”。首先,拓展社区服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网点为依托,抢先介入,延伸服务触角。其次,以电子银行渠道为依托,形成立体化的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

    第二,坚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当前,金融改革节奏明显加快,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处在剧烈而又深刻的变化过程中,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积极推进商务转型工作。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组织架构及业务品种、业务规模的变化均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进行商务转型。在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职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规范运作机制、做实基础工作,真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协调运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业务经营上应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围绕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完善金融供给。

    二是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期、持续的投入、建设、改进和优化。要以坚定的信心,常抓不懈,让教育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中。注重用故事传播文化、点燃梦想,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动力。

    第三,坚持依法合规治行的理念。依法合规治行是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前提。越是经济下行时期,越是要从严依法合规治行。

    一是要增强制度执行力。依法合规治行困难之处不在于建章立制,而在于执行。制度执行要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时刻紧绷“依法合规”这根弦,加大违章违规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是加强员工行为的治理。组织开展员工日常行为和业务违规行为的经常性排查和突击性排查,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核查、处理,防患于未然,避免由于员工违法违规行为导致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大力宣传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身边好人”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