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难题。据了解,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已经或即将处于无地可埋的窘况。
造成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较为落后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介绍,主要是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方面存在多种障碍和困局所致。首先是生活垃圾混合投放,中国目前还缺乏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体系支撑,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来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而中国民众普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的认识水平比较低,极大影响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其次是生活垃圾混合收运,目前再生资源回收隶属于商务系统的回收体系,而垃圾清运体系隶属于政府管理的环卫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网络两网分离;最后是垃圾清运系统中缺乏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流程设计,甚至有的社区试点分类投放、但却在收运过程中出现“先分后混”——已经完成初步分类的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垃圾在收运过程中被再次人为地混为一体,大量低值可回收物最终进入了填埋和焚烧终端处置系统。
在垃圾回收利用产业链上、尤其是对那些低值可回收物,缺少后端的加工利用链条来承接前端的资源回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由于低值可回收物的环境属性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因此仅靠市场价值规律是非常难以驱动的。” 潘永刚强调,不仅如此,建设垃圾焚烧厂不但投资大,还受到“邻避效应”的影响,在选址和建设上面临困境,有时候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大量低值可回收物被一烧了之,也不符合资源节约和循环发展理念。
尽管问题很多,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的“两网融合”或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路径,广州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生活垃圾回收和减量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为核心的垃圾处理体系,融合环卫系统、再生资源系统的功能,形成了“两网融合”的回收新格局。
在垃圾分类方面,广州市政府在全市780多个社区开展“定时定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大类,并设置相应的投放容器,引导、约束居民按规范要求分类投放垃圾。在垃圾运输方面,广州市在城区由政府出资购置454台餐厨垃圾专运车和有害垃圾专运车对分类投放的垃圾实行分类收运,共优化分类收运线路704条,升级改造压缩站91座,建立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库60个,强化有害垃圾监督管理。
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整合现有资源,引导广州市供销合作社将自身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系统垃圾收运网络相融合,在全市设立3100多个可回收物回收站(点),这些回收站(点)与垃圾收集站合并设置。此外,广州市供销合作社还在环卫压缩站和垃圾转运站旁配套建立再生资源中转站,在街(镇)建立专业或综合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将传统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垃圾收运点进行功能上的整合,实现垃圾与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收集和储运。同时广州市供销合作社将社区回收站点免费交给环卫工人使用,而低值可回收物则由城管收运系统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由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回收企业与政府共担相关费用。据悉,广州市由市供销合作社建设3个废玻璃资源化处理中心、1个废塑料(袋)资源化处理项目、4个木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1个大件废旧家具拆解中心和园林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对废玻璃、废塑料袋、废木质、旧木质家具和园林废弃物等低值可回收物进行系统化拆解、加工和循环利用,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垃圾回收”模式,运用APP移动平台对居民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积分和预约上门回收。
“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就必须要建立与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两网融合’是支撑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即把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楔进环卫系统的垃圾清运网络,达到两网高度融合、高度协同,形成突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战车上的两个轮子。”潘永刚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为广州市的实践提供注解。也期待“两网融合”的实践能为更多城市解决生活垃圾问题提供思路。
(张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