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工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金融供求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品种不健全、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十分突出。 所以,农村信用社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争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排头兵,竭力为广大农村居民和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现代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工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根植农村、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争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排头兵,竭尽全力为广大农村居民和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现代的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是客观需要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农村金融发展规划的方向和确立的目标,是农信社、农商行应对市场挑战、彰显自身经营特色、实现错位互补竞争、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尚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农村金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现状仍然存在。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供给规模以及深度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品种不健全、层次比较低,“三农”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成本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不相适应。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已严重制约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因此,践行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快构建稳定长效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不仅有利于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加快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增强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普惠金融排头兵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最好的金融纽带。自2005年实施省级统一管理以来,福建省农信系统业务发展迅速,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均位居全国农信系统和全省同业前列。目前全省共有67家农信社、农商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资产总额超过63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5000亿元,各项贷款近300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76%。2015年全省农信系统缴交税收达40.1亿元,荣登全省纳税百强榜第七、金融机构第二。深化改革十年来,福建农信系统秉承服务“三农”、奉献社会、造福民生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支农、支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创新转型,打造了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内的电子服务网络,成为省内营业网点最多、覆盖最广、服务最便捷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农村“金改”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打造“户、村、乡(镇)、县”立体式、全覆盖、普惠制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深入开展普惠金融三年行动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谱写普惠金融发展新篇章
普惠金融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发挥主力军作用,并要从体系建设、机制设计、系统支持、决策保障等多方面积极跟进。
明确“三个目标”。首先,健全服务网络。通过探索社区银行和普惠便民点建设、增设自助银行、推广移动金融服务、畅通网络申贷渠道等措施,努力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积极搭建特色电商平台,打通城乡居民和商户的O2O平台,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具有农信特色的服务网络。
其次,丰富金融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念好“山海经”,不断完善存、贷、汇、理财、代理业务等各系列产品线,多维度、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再次,惠及广大民生。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便利度,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同时,实施民生普惠行动,大力支持农民群体、大学生、下岗再就业人员就业创业,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推进“三个覆盖”。推进普及金融知识全覆盖。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线长”和贴近群众的优势,借助主流媒体、户外广告、微信公众号、流动金融服务车、金融夜校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农信社的金融产品、特色服务、优惠政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知识,帮助群众提高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和现代金融知识,着力培育农村地区现代化金融产品消费市场。
推进服务对象全覆盖。改“坐商”为“行商”,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大力弘扬“背包银行”优良传统,深入农村、社区办理各类金融服务;推行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客户经理分片包干制和村(居)信贷协管员制度,细分客户,精准建档;创新服务模式,努力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在线支付、资金融通、理财指导、智能物流等专业化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同时,进一步优化推广“简易贷”授信模式,简化申贷手续和审批环节,积极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信贷模式;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海资源,稳步扩大林权、茶园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滩涂)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住房等特色抵押贷款方式,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
推进“阳光信贷”全覆盖。以建设“阳光信贷”标准化网点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流程、产品、申贷、授信、利率、监督“六阳光”服务,认真落实银监会“七不准”“四公开”,完善服务价格信息披露机制,减费让利,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