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张承惠:
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分层 “三农”需求不能简单同质化

□ 本报记者 李玉萌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7月10日在参加“农信银杯”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大典暨2016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时提出,未来农村生产组织方式至少有三层,第一层是工厂化的经营,农业现代化,这是最高层次,它的特点是标准化的生产;第二层就是规模化,也是目前政策的重点引导方向;第三种方式就是小农生产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方式仍会长期存在。在这样的实体经济架构之下,中国农村金融应该也是分层的,不能忽略不同层次的生产组织方式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特点,简单把“三农”需求同质化,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是不可取的。

    张承惠认为,对于农村金融政策来说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改进产品的种类、期限,让服务更加契合农业农民生产的需要,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工厂化、规模化经营,农村金融政策需要改进的主要是丰富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她提出,现在的农业信贷产品95%以上甚至更高,都是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信贷周期和农民的生产周期不能完全匹配,并且只能贷流动资金,不能贷固定资产,“资金数量和贷款期限都不够”。

    针对小规模企业和单个农户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张承惠在农村金融政策设计上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成为一个资金批发的机构,和小型金融机构结成合作关系;

    第二,要利用互联网科技的优势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距离远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

    第三,加大贴息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介入来支持农民之间的信用互保。

    “尽管互联互保在城市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失败的,但在农村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因为在一个小范围内,家族、氏族、群族的社会里,这种做法就很成功,它天然适用农村的,很多政策可以针对这个层面进行专门的设计。”张承惠补充道。

    呼吁政策改革成为“农信银杯”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大典暨2016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建设论坛上的热点话题。该活动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领导,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有关领导,以及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品牌大典及论坛。

    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发表了主题演讲《普惠金融发展的几点思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则针对“农村金融的分层框架与政策改进”发表了主题演讲。来自科研院所、农商银行、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的专家和高管针对论坛主要议题“智慧经营——逆周期下农商银行的突围战略”进行了交流。当天还揭晓了“农信银杯”第六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评选榜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