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朱楼供销合作社位于安徽省砀山县朱楼镇,该镇主要农作物为粮食种植,种植方式多为农户散种,且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多,田地种植劳力以老年和妇女为主,投入产出比低。该社根据传统业务经营日益萎缩的现状,组织有抱负的青年职工创办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10月注册成立了联合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引进产业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闯出基层供销合作社新的生存发展之路。
目前,联合社有入社成员230多名,经营范围为粮食作物、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及销售,可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生长全程管理、生产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设有农化植保和农机服务2个专业服务队,拥有农技专业技术人员10人,各类农业机械110台套,可为20000亩农作物及时提供耕、种、施肥、用药、收割等全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810亩,土地全托管3000亩,菜单式托管即半托管2万多亩。
在摸索中起步
2008年,合作社酝酿注册成立之时,正值秋收秋种,流转了土地300亩,主要从事小麦种植,当季获得丰收,亩产比农户散种增产150斤/亩。通过比较,社员们认为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效益更好。因此,从第2季开始,尝试种植经济作物。但因技术欠缺,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不理想,造成连年亏损。直到2011年秋种时,合作社不得不回归到种植粮食作物,并购买了部分农机,走机械化、规模化耕、种、管、收之路,依托粮食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的成熟、粮食由国家保护价收购无市场销售风险,合作社获得了稳定的收入,降低了亏本风险。同时,利用自有机械在自用之外,为周边农户提供土地旋耕、播种服务,由单纯的土地流转,变为“土地流转+菜单式托管”服务相结合。这一模式在满足农户耕、种、管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合作社的收入比较稳定,真真切切达到了“双赢”效果。
由此,合作社下大力气,一方面加强对周边农户需求的调查,了解农户需求;一方面通过对比算账,算清散种与托管在成本支出和收入方面的差距,让农户明白托管比散种收益更高,从而进一步拓宽服务来源。2013年秋季,在朱楼镇邵寨村,全托管了该村连片土地100亩,由此正式走向土地托管服务。
在细化服务中发展
2014年,在朱楼供销合作社的积极争取下,联合社参加了县农委组织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并随培训班到山东莒南县、安徽凤台县参观学习。回来后再次对农户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了解,摸准了老百姓的心思和需要,对因各种原因不愿意管理田地而又舍不得土地的农户,实行土地全托管服务。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按土地数量付给合作社费用,合作社根据双方的约定种植作物并进行全程管理;在此基础上,以相同地块常年种植该类作物的产量作为参考,低于该产量,合作社向农户赔偿损失,高出该产量的部分,无偿属农户所有,合作社只收取约定的服务费用。对有愿意在某一环节有服务需求的,合作社提供菜单式托管服务,按服务项目和服务数量收取一定费用,从而满足农户的多样性需求。由此确立了土地全托管和菜单式托管两种服务方式,踏上了“农民外出打工,我为农民打工”的土地托管服务之路。
为及时掌握农户需求动态,合作社在每个村设有一个联络员,以宣传土地托管的做法和好处,及时了解、反馈农户的需求,帮助解答农户的疑问,接受农户对合作社服务的评价和投诉,增强了对合作社的信任,土地托管意向增多。合作社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到2015年秋季,土地托管正式走向规模化,土地全托管面积达3000亩,菜单式托管14000亩次。
据测算,经合作社托管的土地,每亩每年按2季粮食作物计算,分别增产100斤以上,农户直接增收300元/亩,间接增收(节省的工时外出务工)在2500元/亩以上。
在规范服务中提高
基层社要发展成为现代为农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规范管理很重要。合作社从规范员工自身行为和规范与托管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着手,加强管理和服务。
一是在规范员工自身行为方面,以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为主,引导员工树立“同心才能走得更快,同德才能走得更远”的企业精神。合作社除设有明确的章程和财务制度外,还根据内设农化植保和农机专业服务队的情况,分别建设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农机专业服务队设有服务队责任制度、农机手规范化作业制度,农机手安全责任制度等6项制度,明确规定了农机手日常行为和服务的标准、责任等;为农植保专业服务队建立了服务队责任制度、专业化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标准制度,安全用药技术操作制度等5项制度。注重服务质量,在农作物耕、种、管、收等主要生产环节,针对各环节的特点,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在合作社组织专人监督和验收的同时,也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监督;对每台大型农机,全部加装远程监控,以实时掌握其工作动态和使用效能。
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凡引进新的品种、新的机械设备和新的作业方式,在使用前,先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其工作原理、安全使用规程后再上岗操作。并配套完善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内部管理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
二是在规范合作社与托管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主要是采用合同制,用合同来明确、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托管方式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服务内容,并纳入相应的合同内容,形成制式合同范本。
在土地全托管服务中,主要是实行“四统一”:即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耕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技术跟踪服务;统一组织收获销售。在菜单式托管服务方面,按照农业服务标准,不论服务哪一个生产环节,都将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数量认定标准、损失赔偿方法等纳入合同内容。田块不分大小,服务不分难易,以合同规定的内容为标准,按合同规定进行作业,作业时让农户监督,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服务标准,农户可拒签服务回单,拒支服务费用,并可向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正是由于重视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全托管和菜单式托管服务的面积在不断增加,截止到目前全托管土地面积3000亩,涉及2个行政村农户470户,占农户总数的20%,菜单式托管土地面积2万多亩,涉及7个行政村农户2000多户,全托管和菜单式托管服务农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20%。
在创新生产上示范
联合社自成立起就将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合作社积极与农业技术部门联合合作,聘请农技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坚持在新品种、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应用上做示范,取得了政府和当地群众的信任,提高了供销合作社的声誉。
一是适时使用新品种。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农药、肥料及其施用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合作社坚持领先一步的原则,并且留出田块作对比,将新品种的特点,肥、药的效能和使用方法,及时印制成“明白纸”、宣传单,或者以现场观摩会的形式,广泛宣传,让农民亲眼目睹其好处,心甘情愿地接受合作社的服务,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感受到新品种的好处,主动使用新品种增加收益。2015年度,合作社共支出宣传费用1.8万元,印制宣传条幅200多条,宣传资料2万多份,受众达5万人次。
二是着力使用新设备新方法。合作社率先引进了机械播种、施肥、施药,并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土地墒情和种植品类,坚持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测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方法,坚持运用机械喷施,做到了量小、喷施均匀、有效防止了土壤污染。特别是今年在小麦扬穗期,根据农技部门提供的病虫害监测信息,将是小麦赤霉病、穗蚜高发期,优选防控手段,敢想敢试,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积极联系无人机生产厂家,订购3架、租用4架农用无人机,于4月21日起,开展小麦病虫害“飞防”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正是由于坚持适时引进新品种,着力采用新方法,托管土地的产量平均高出相似地块200斤左右。2016年度在合作社服务业现场先后召开了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现场会和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就作业方式、效果向到会人员进行了展示,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信赖。
借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东风,合作社还将与县社新设立的连心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一个区域性的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完善服务设施,增上粮食烘干设备;充实测土配方施肥力量,力争在服务区域内实现测土配肥全覆盖,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提高肥效;加强对终端市场的对接,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适时开发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开展品牌经营,力争通过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更安全的农产品,让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再上新台阶。
(安徽省砀山县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