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远国在绵阳市涪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调研座谈时要求,“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风控的辩证关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对农信社来讲,就是要实现‘回归市场定位、回归金融本质、回归同业行规’,加大对‘三农’市场、实体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度。”
笔者认为,“三个回归”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农信社需要坚持的原则、着力的方向、突出的重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回归市场定位 找回阵地
金融业必须遵守市场规律,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农信社而言,更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坚守支农惠农、扶微助小的市场定位不动摇。
就绵阳农信而言,前些年普遍存在部分客户经理偏重于傍大款、垒大户,片面追求业务和绩效,摈弃小、散、繁,热衷大、快、简。随着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显现,经营压力空前沉重。在经历了阵痛之后,绵阳农信重新回归市场定位。一是坚持“立小争优”,树立普惠金融理念。在“立小”上,立足支持“三农”、县域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惠农兴村”“扶微助小”和“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厚植客户资源,甄别和挖掘存量客户,解决客户数量多而结构不优和存款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争优”上,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争取优质客户和项目,积极引进财政、社保、住房公积金和各类补贴资金等对公存款;做好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开户引存工作,切实提高客户质量,提高对公存款占比,提高机构综合竞争力及人均、网均单产。二是是围绕客户需求,优化产品服务。依托绵阳“科技城”和军民融合产业发达的浓厚氛围,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服务,而不是盲目创新、跟风追热。
回归金融本质 找回灵魂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就必须遵循其金融规律,坚持回归金融本质,就是要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上来。
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对绵阳农信而言,最重要的是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进一步激活市场和微观主体的活力,实现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树立辩证思维,抓好存贷两旺。要围绕实体经济,把贷款营销、多放贷款、放好贷款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二是选准支持的实体项目。要围绕服务“三农”核心,紧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因农所需、随农而变,把优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牢牢抓在手里,做强做优“三农”业务。三是全员营销。加强分层营销,高管人员、中层干部、客户经理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加强系统营销,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作用,为基层提供有效的支持;加强精准营销,有的放矢,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准确度。
回归同业行规 找回“三铁”
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四川农信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铁账、铁款、铁算盘”的独特企业合规文化。
回归同业行规,一是以“依法经营、从严治社”专项活动为契机,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农信,着力取得“破解不良机制、根治不良风气、治理不良资产”三大突破。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当前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各条线要根据业务经营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树立制度准绳意识,把是否符合制度、是否执行制度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要针对制度执行相对薄弱、风险比较突出的重点业务环节开展自查;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各级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敢于碰硬、敢于负责、敢抓敢管,勇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切实纠正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每位员工树立对金融的敬畏之心,始终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守职业准则,进一步强化制度“刚性”原则,不触高压线,不打擦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