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6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突破瓶颈 打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 刘 华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前途与命运。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成了由物理网点、助农服务点、自助设备构成的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本地区各乡镇的全覆盖,农村支付结算基本实现普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满足各类客户需要,支持特色农业、绿色产业、农村城镇化及重点企业的发展成效显著。

    但客观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

    政策体系不健全。全方位的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协调机制、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财政税收支持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的辅助体系,与普惠金融的需要还有差距。

    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不健全,农村资产确权滞后,农村资产流转平台尚未建立,农村资源难以变成资产、资产难以换资金,农村金融创新未能有效激活。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评估、征信、法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匹配,良好安全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服务手段滞后。农村金融需求更为多元。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对服务模式、产品模式和可融资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服务渠道和服务技术要求更高。

    人才资源短缺。农村市场很难留住人才,大学毕业生多青睐于城市、大银行,对农村金融往往不屑一顾,而农村市场本身的劳动力人口近年也大量外流,可供选择的人才范围较窄,尤其是专业型人才更为稀缺。

    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来讲,要紧紧围绕城乡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探索适应性创新和差异化创新,通过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和全方位的服务覆盖,努力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渠道建设,延伸金融服务。建立物理网点、电子渠道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努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通过增加ATM、POS机、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提高城乡网点的自助设备覆盖率。同时,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为载体,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需求。在增加农村消费信贷投入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深度挖掘新型经营主体优质客户,根据其差异化需求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增强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探索土地收益保证、土地经营承包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扩大农户贷款抵质押范围,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改进宣传方式,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帮助城乡居民了解金融常识,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信贷政策和征信知识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对思想先进,头脑灵活,有较高金融需求的客户,加入投资理念等知识宣传,培养客户群体。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金融人才。加强日常业务技能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搭建平台、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投身农村金融事业,通过城乡交流,让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向农村一线服务人员队伍倾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