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三原县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称,千百年来其因物产丰富而成为关中的粮仓,曾是陕西最富庶的地方。然而,近年来当地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缺少了精耕细作的土地逐年减产,农田撂荒事件时有发生。谁来种地成为当地难解的现实难题。
三原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赵娟把这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带领团队借鉴外地经验,在徐木镇桃沟、永和两村大胆实行“大田托管”试点,探索出“农民进城打工,供销合作社联合企业给农民打工”的新路。“今年夏收过后,1.2万亩托管农田夏粮亩产1100斤,我们对托管前后的投入产出、农民收入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经过托管后投入成本明显降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大田托管工作‘首战告捷’。”赵娟说,这标志着三原县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拓宽为农服务领域迈出成功的、坚实的第一步。
供销合作社搭台
企业破解种粮困局
三原县供销合作社将农资经营、田间管理、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创新经营服务形式。三原县徐木镇发展服务中心大田托管试点由三原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衡农资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在具体运行中,三原县供销合作社根据企业资金承担能力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又把托管分为“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两种形式。凡有意托管农田的村民,可依据各户实际,选择一次性出租土地获取租金(1000元/亩/年)的全托管服务;或选择在种植期内按照自身需求,从企业购买低于市场价的种子、化肥及代工、代劳、代浇地、代收割等服务,而粮食产出所有收益仍归个人的“菜单式”半托管服务。
“经过对今夏小麦的收益核算,全托管农田单亩增收368元。”中衡农资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笔账,未参与托管的农户算上种子、肥料、浇水、收割、人工等成本支出每亩约885元,按亩单产千斤、1.18元/斤收购价算,实际收入295元。相比之下,全托管小麦每亩种植成本635元,每亩小麦产量1100斤,单亩纯收入至少663元。
大田托管项目开展前,中衡农资科技有限公司对托管田土壤分析检验,并深翻、平整处理。粮食种植期间,采取测土施肥、种肥同播、一喷三防、统一机械作业和统一收储加工等,从过去一家一户分散土地变为连片种植,生产技术集约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有的放矢的耕作,既节约了生产资料,又提高了单产和品质,土地规模效应显现,实现企业和农民的互惠双赢。
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
服务转型迈出成功一步
“农民从地里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搞创收。”桃沟村村民老宋说起大田托管项目喜笑颜开。老宋儿子在外打工,平日工作繁忙,地里的活只能靠老宋来干。由于年纪越来越大,老宋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2015年,听说村里搞大田托管,他第一时间报名,拿到土地租金后,老宋给儿子打了电话:“你安心在外面工作,地里的活不操心了,咱雇了个人,不光没花钱,人还给咱钱呢。”
桃沟村党支部副书记余涛说,村子共496户,其中218户土地全托管,230户土地半托管,“以后再也不为种地犯愁了,我们的田野依旧很有希望。”据余涛讲,村里70后的农民全都进城打工,谁来种地一直是难题,大田托管项目实施后,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不只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托管田给企业打零工增加额外工资,不少人还在家里搞起养殖的副业,村民收入渠道拓宽,增收明显。
目前,徐木镇土地托管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和完善,力增将全镇的土地纳入托管。该中心完善后,三原县供销合作社将协调组建农药喷施、测土配肥、农机服务、农技培训、收储加工等5支服务队,并以桃沟村、永和村为中心向四周镇村辐射,为没有加入托管的普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家庭农场等提供种植全程化服务,以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提高土地含金量,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赵娟说:“我们县社认准为‘三农’服务的主阵地、主职能,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农产品生产消费主体的转型升级,实现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大田托管服务不只解放了农民,更是种植模式的创新。”
其实,三原县大田托管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与该县供销合作社推行参股形式吸纳企业、鼓励企业加入农村经济建设是分不开的。“大田托管”既节本、增产、增加农民收益,又保护了农村生态、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是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道路更加宽广,实为“一举多得”的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