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蔬菜之乡”金夏庄,有一个以发展食用菌产业而被大家所熟知的企业——山东省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注册资本4000万元。作为高密市供销合作社的社属企业,公司提倡“诚信、勤俭、创新、和谐”的企业精神,弘扬“惠及民众、德被城乡、和谐发展、润泽一方”的企业价值观,积极践行“互惠共赢”的企业理念,实施“三赢”战略,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先后被授予中国食用菌协会示范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龙头企业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艰难中的正确选择
“公司的发展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那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恩勤向记者介绍,1995年之前,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还是供销合作社所属的高密市棉麻公司,主要按照国家计划开展棉花收购、加工、调拨等业务。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棉花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和影响。该转型了,可是,做什么好呢?
本着“什么赚钱干什么”的原则,公司在维持棉花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力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先后从事过蔬菜销售及加工、饲料生产和饮食服务,结果是多铺下一个摊子,就多背上一个包袱。“之后,我们对棉麻公司改制,却遇上了全国棉花大降价;在2005年成立了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设冷库发展蔬菜产业,又遇到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似乎是老天在故意和我们做对。其实,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张恩勤说经历过的事情对公司后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反复考察市场后,公司决定仍然要坚守农产品行业,力求与周边已具优势的寿光内销蔬菜、安丘加工出口蔬菜、诸城和昌乐养殖、平度和莱阳花生等形成产业错位,从本区域仍处于发展“凹地”的食用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工厂化生产才是方向,食用菌产业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张恩勤说,在产业选定后,公司确立了总体思路,那就是致力于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以工厂化生产项目和棚栽示范推广为基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设施农业,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产加销、批发交易一条龙、文化交流与传播、餐饮服务相配套的食用菌集散中心。
“没有优良的品种和合格的菌包就生产不出优质的食用菌产品,没有优质的产品做后盾,一切都是空谈。”确定了产业规划后,张恩勤安排专门人员抓好进料、打包、接种、灭菌、养菌等各环节的管理,并对原菌包生产车间重新进行了设计,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工厂化菌包生产线。此外,公司以“质量就是生命”“环境卫生是食用菌企业的生命线”为理念,以质量为核心、以现场为重点,坚持经常性地开展质量安全、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一系列的措施,让公司菌包出成率一直保持97%以上,达到了多出菇、出好菇的要求,这为后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合共赢谋发展
“产业必须形成规模才能有优势,才能见效益。山东省社系统一直倡导‘社村共建’。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也不断探索推进企业与基层社、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的联合与合作,促进社村企共建、产城人和谐融合发展。”张恩勤的一番话道出了惠德公司的发展理念。
惠和社区辖东张家村、祁家店、小寄庄、车道口4个自然村,村民以出口蔬菜生产为主,是国内重要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惠德公司联合村委会、农民,先后发起成立了高密市惠荣菌菇专业合作社、惠和香菇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在这个合作模式中,村委负责土地流转及农民组织;公司负责打包、制种、灭菌、接种、养菌等技术要求高、投资大的生产环节;合作社负责引导、组织、承包产菇房,社员负责产菇房的日常生产、管理。之后,在此基础上,惠德公司又联合全市8家食用菌企业、24个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组建了惠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实行菌需物资、品种引进、技术服务、市场销售、品牌培育 “五统一”服务,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夯实了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合作方式上,公司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公司与车道口村进行深度合作,车道口村以整体搬迁复垦的48亩土地入股,公司以技术、固定资产入股,共建香菇生产基地,以家庭农场方式经营。公司提供香菇菌棒、技术指导,村委负责组织村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产菇大棚,开展香菇等食用菌生产,产品统一销售,所得利润村委与企业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村委按照入股比例参与分红及土地流转收入,每年增加收入14万元,村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
此外,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延伸产业链。目前,食用菌生产所需要的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品种,从母种制作、原种培养到接种、养菌、产菇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生产机构,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保证了菌种质量。在菌种研发、培育示范等方面有了自己的创新体系后,公司开始向着食用菌多品种、深加工的道路挺进。现在,公司已拥有8条生产线、日产8万袋菌包,还有即食香辣金针菇以及香菇酱油、香菇精调味料等加工产品。
这种多主体的联合,迅速带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至目前,高密市已发展食用菌企业、专业合作社35家,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超过了1万人;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
更高目标 更高要求
“作为供销合作社的社属企业,我们不仅仅要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致富,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张恩勤告诉记者,公司这两年一直在努力搞“美丽乡村建设”,并且已初见成效。
公司利用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以“循环发展、生态安全”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投资兴建了8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站,利用各种废菌包、废料生产沼气,为村民提供优质、低廉、环保的燃料,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利用沼渣制作有机肥、将沼液用于韭菜等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并建设了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夏庄大金钩”韭菜为主的有机蔬菜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开发食用菌产业链条,公司投资建设了惠和产业园,并以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东浦菇乡生态园是高密市旅游局规划中的“红高粱影视基地—莫言旧居—东浦菇乡—胶河湿地”旅游线路景点之一,是以食用菌为主题,集示范种植、观光采摘、养生美食、科普教育、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生态园。生态园的建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惠和产业园打造成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和新型和谐社区相结合的典范,所以,除了产业发展,我们也非常注重社区建设。”张恩勤介绍,公司每年都会联合高密市食用菌企业、夏庄中学办学理事会和社区,在各村举办元旦联欢会、校企村联谊健身运动会、三八妇女节演讲比赛和击鼓传花有奖问答等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通过社区村民与企业员工的联谊互动,促进社区产业园融合发展进程,最终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小城镇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今年,张恩勤的目标设定并不高,用他的话说“还比较接地气”。他以惠和产业园为依托打造惠和小镇,让城市人都见识到惠河社区的美,让城市人选择来农村养老。这是张恩勤的终极目标,他正在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步步扎实描绘着自己的蓝图。
名片
张恩勤
山东省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公司在品牌推广上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张恩勤:公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弘扬“诚信、勤俭、创新、和谐”的企业精神,践行“惠德和润”的企业价值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厂内新建迎宾墙,镌刻镏金大字;修建工厂化园区大门,增设宣传栏;在惠德街路灯杆设置了广告牌;踊跃参加了全市第六届运动会暨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全省有机产品展销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多次参加全国性食用菌行业、产业会;积极参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此外,借助已获得中国食用菌协会示范企业和国家有机产品的荣誉,打出了“惠和”“惠德农产品”品牌,并增加了“惠和园”“东浦菇菌”等商标注册。此外,公司不断改进、优化和细化产品包装,采取直销代销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配送、“农超对接”、终端销售、网络销售等多种营销措施,积极抢占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市场、半岛县级市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开拓郑州、北京等大城市市场,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现在,公司的主产品在半岛市场销量约占市场总销量的80%。
记者:作为以生产和加工为主的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是如何进行的?
张恩勤: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人才的培育工作,积极引进、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避免了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一是和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引进人才;二是注重企业员工培训,培育内部人才;三是完善员工晋级和奖励机制,用好人才;四是解除员工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留住人才。特别是在重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用上,我们做到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情感留人的有效结合,使员工在享受到优厚的物质福利待遇和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公司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
记者:今年的新规划是什么?
张恩勤:公司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规划。在2005年—2008年,主要是发展食用菌单一产业;2009年—2012年,则是产业园区建设;2013年—2015年是企业、乡村、合作社共建,融合发展;在今年,公司则主要突出深加工、蘑菇乐园等特色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而在“十三五”期间,公司将完成投资20亿元,即在之前投资2亿元的基础上再投资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为农民增收3—4亿元的目标,将惠和产业园打造成真正的新型和谐社区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相结合的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