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论是大银幕上的电影《百鸟朝凤》,还是小荧幕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无疑在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匠人精神”浪潮。于是人们开始热议“匠人精神”。那么,“匠人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它应当是匠人们袭承不废的技艺、秉承不忘的初心、保存着其职业使命的精神,背负着传递火种的特殊责任。
有人会问,难道只是有传承特殊技艺、技术的匠人才有这样的精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想“初心不忘,方得始终”才是“匠人精神”的真谛。正如吉林农信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态下所展现出的应对精神。
不忘根本 发展自身特色优势
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吉林农信始终秉承“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市场定位,依靠自身丰富资金资源服务广大的吉林百姓。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互补过程中存在缝隙,互联网金融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接受良好,而在乡村等教育水平偏低的地区却推行困难。“智能银行”“智慧银行”不断问世,使问题不断暴露。农信针对自身客户群体、辐射的受众,柜面存取款依然不设限,存折、存单等传统业务不设卡,使客户主动温和接受。针对小微客户不断研发新型信贷项目,如长春农商银行以“贷捷利”“微贷工场”“消费时贷”等不断开拓市场,“理财贷”“住房贷”使客户直接受益,在帮助客户的同时引导客户完成自身的经营转型。
快速融合 金融创新有序进行
匠人的技艺若想久经于世仅守住本心是不够的,在原有精华保存完好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必然,使技艺星火相传。吉林农信在应对互联网金融中也如匠人般秉持这种精神。
传统金融的“平面式”发展方式已不能够应对互联网蓝海的需求,这使得传统金融行业不得不把服务开始向互联网金融延伸。线上的低成本、便捷高效等特点与线下精细的风险管控、产品组合等优势互补组合,在坚守传统金融阵地的同时,试水互联网金融蓝海。2015年上半年长春农商银行完成了系统内首个网络委托贷款平台—易融财富投资平台的成功上线,2015年全年累计发放网络委托贷款580万元。当年下半年,长春农商银行打造省内首家互联网社区银行—蜗牛公社。依靠线下传统金融的固有优势,并借助线上银行的互联网系统,深耕本地市场,锁定域内小型商户、社区居民,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
突出服务 家文化星火相传
“匠人精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有其“魂”的存在,才使人无法割舍且历久弥新。在互联网线上金融的发展大潮到来之时,吉林农信文化之“魂”正不断焕发生机,且愈加凝重。
再完美的线上平台也需要团结、协作、友爱、高效的精英团队为基石,企业精神是通过员工直接映射在客户身上的。互联网金融无法直接给予客户面对面服务,吉林农信的后发优势便彰显出来。为使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充分互补,长春农商银行重点抓服务,线上线下优势明显,互补效果明显。同时也一直着力把“家文化”深深植入每位员工的心中,不论是员工业务竞赛还是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寸草报春晖、共圆商行梦”员工演讲,不论是文体活动还是才思展现都切实增强着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于是我们有了只属于吉林农信的精气神,于是我们把我们感受到的爱与正能量传递给客户,传递给一批又一批新人,使星火不灭,呈燎原之势。
也许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匠人,却并不影响我们如同匠人般的专情、审慎地对待我们的事业;也许我们不曾“匠心”独具,却并不影响我们如匠人般无止境钻研、精湛我们的技艺;也许我们并不曾懂得匠人情怀,却并不影响我们如匠人般执着、承担、星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