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界工匠”大型公益报道(四)
不虚此生 不负香茗
——记湖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胜伟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杨胜伟在茶园。
杨胜伟(右)在铲二毛火加工工序中。
记者在采访杨胜伟(左)老师。
采访结束后,记者拿着杨胜伟老师赠送的专著与他合影。

    镜头一

    4月的湖北恩施屯堡乡,野花次第开放,山茶齐吐新绿。

    山脚下,罗针田村茶农来接杨胜伟上山指导他做茶。

    “杨老师,你的腿是不是骨刺又发作了?”

    “不碍事,慢慢走吧!”

    “那不行,您这把年纪了……”经过一番说服工作,茶农将杨胜伟背起来,朝山上走去。

    他们要做的是什么茶呢?

    早在东汉时期,恩施就有茶叶生产,其后恩施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完善。用蒸汽杀青制成的茶叶,不但茶之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香鲜味爽,而且外形色泽翠绿光润似鲜绿豆、匀整挺直如松针,因其原产地在恩施,故名为恩施玉露。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湖北省恩施芭蕉乡黄连溪蓝跃尚始创恩施玉露,迄今已有近340年历史了。几百年间,经历了蓝氏家族第一代至第七代嫡传和社会异姓第八代至第十二代的传承。恩施玉露始创之初,名曰“恩施玉绿”,品质优异,产量不奢,被誉为“蓝氏稀焙”。1938年,湖北省管茶官杨润之将茶厂迁到恩施城东五峰山,改“玉绿”为“玉露”。

    其后,“恩施玉露”产量随技艺创新而增加,销往全国很多地方;20世纪80年代年产销量达40吨。但不久,恩施细嫩芽茶生产兴起,大宗绿茶推广机械加工,乌龙茶与普洱茶市场份额扩大,恩施玉露手工搓制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多数厂家停止生产,恩施玉露濒临绝境,产量跌入低谷。

    镜头二

    “停下来歇歇吧!看你汗都下来了……”杨胜伟说。

    “杨老师,你坐!”茶农给杨胜伟找到一块平整的山石,扶他坐下。山风吹拂,心旷神怡。极目远眺,朝东岩奇峰突起,悬崖林立,林海、茶园、清江峡谷尽收眼底。

    “恩施玉露”后来发生了怎样的转机呢? 

    “恩施玉露”虽然遭遇空前的危机,但消费者对它的记忆并未消失,对它的喜爱反而与日俱增。他们不断打听恩施玉露的情况,激励起恩施人重振玉露产业的信心。

    2005年12月,恩施引进江苏资本,与芭蕉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重组成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使恩施玉露“起死回生”,逐步壮大起来。从2006年起,销区由恩施本地不断扩展至上海、重庆、长沙、香港和英、德、韩、日、俄罗斯、波兰、瑞典等国。销量不断增加,仅润邦公司和亲稀源硒两家公司的年产销量就达到100~120吨,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镜头三

    师徒二人来到茶厂,顾不上休息,开始制茶。

    杨胜伟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然后带他一起做。时不时停下来手把手矫正他的动作。

    ……

    为什么茶农非要杨老师亲自指导呢?在“恩施玉露”振兴大业中,他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呢?

    1959年5月,杨胜伟从恩施农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9月,他被推荐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深造,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从浙农大毕业。怀抱发展家乡茶业理想的他,谢绝了留校任教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到恩施农校,做一名茶学专业中专教师。那一年,他25岁。

    在此后38年的教学生涯中,杨胜伟一边致力于茶树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的教学与研究,一边着手总结整理恩施玉露的生产技艺。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困难比想象的大得多。杨胜伟说:“当时我发现在恩施玉露制作方面,缺乏规范教材,无章可循;茶农们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加工技术高低悬殊,手法不一,成品茶叶良莠不齐;师傅带徒弟全靠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于是,杨胜伟萌生了写一本恩施玉露生产专著的愿望,以改变恩施玉露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杨胜伟开始在五峰山、芭蕉等地茶厂的教学实践中奔波,经过10多年摸索、研究,1972年夏秋,他写出“恩施玉露生产技术”的初稿。1973年他主笔撰写了湖北省《茶叶生产与初制》“恩施玉露”部分,此后该内容成为经典著作和史料。同时使茶人们也有了可以查阅的课本,“恩施玉露”的茶树种植、加工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此后几十年间,他坚持实践、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恩施玉露》专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概念和“偶数法则”, 系统总结出了操作技术:把住“鲜叶采管和及时快速加工”两大环节;熟练掌握“搂、端、搓、扎”四大基本手法;紧扣“蒸、搧、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谨记“冷热分明,正点投叶”八字要诀;掌握“稳、适、并、顺、高、小、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从而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

    镜头四

    新茶做出来了。

    “杨老师,你尝尝,给我的手艺打个分……”

    杨胜伟仔细品着,点点头,问:“你看那是什么地方?”

    “那不是猫儿山吗?”

    由罗针村向西南望,海拔1000多米的山峦上,双峰对峙。东峰形似猫头,西峰形似猫尾,山梁形似猫身,纵观恰似雄猫捕鼠之势。

    “猫儿要想学会抓老鼠,一是要不断练习,二是要有耐心对不对?”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杨胜伟,不仅言传身教,更是用执着与爱,感染着恩施新一代茶人。

    1997年,杨胜伟退休了。但他离不开茶,离不开学茶的年轻一代。他不仅又返聘回到学校,更将自己的脚步扩大到学校之外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在50多年的执教生涯里,他先后培养茶学专业学生1080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者392人,培训茶叶企业恩施玉露制作技术工人196人。在他的弟子中,有的成为茶叶种植加工专家,有的成为茶树种植大户,有的则开起了大茶楼,当起了大老板。对于杨胜伟来说,满目青翠的茶园、萦绕着茶叶清香的茶叶加工厂和不断成长的恩施玉露的接班人们,就是对他最大的奖励。

    2014年,杨胜伟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说:“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较之以往,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以前将自己视为自然人,只为应聘企业服务;而今则应该是属于各企业的公众人物,应当同等地为各企业服务。”

    退休后20年里,杨胜伟先后在鹤峰、巴东、宣恩、咸丰、恩施5个县市和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等21家茶叶企业(茶厂)或单位,传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恩施州和各县市农业广播学校农民创业培训讲课150多次,培训人员20000余人次。

    他还担任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首领玉露茶业有限公司、凯迪克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但顾问工作可不是动动嘴就完事。严谨负责一辈子的杨胜伟“顾问”起来十分艰苦,特别是遇到刚入行的“门外汉”,他总是忍不住从茶叶采摘开始,每个环节仔细把关,紧接着晚上加工,一直干到次日凌晨4、5点钟。有一次,已经75周岁的杨胜伟在一个通宵加班之后,身体挺不住了,下石梯时一步踩空,跌倒在地。性格要强的他不声不响从地上爬起来,艰难地走进车间,装着没事一般,又投入了工作。

    而这一次,如果不是他无法掩饰腿上的病痛,哪里会给茶农背着他上山的机会?

    镜头五

    不知不觉间,师徒聊到黄昏,两人的轮廓成了两个剪影。

    远山在晚霞的映照下,分外艳丽夺目。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从1959年5月开始,杨胜伟采用学校教学方式授徒传艺已经57年了。他至今还记着自己的上辈师傅。一位是肖执正,另一位是龙显禄。在恩施玉露技艺传承的道路上,他接好了自己的这一棒。他说,这50多年遇到的困难多了,就是靠茶人的初心、恒心、无私、勤学、苦练走到今天的。初入茶道,心地洁净,学校的“专业思想教育”,坚定了杨胜伟学茶、做茶一生的决心和振兴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品牌的壮志;对于学习,他说要在实践中学、向同业者学、向书本学(包括《植物生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茶叶生物化学》《食品加工学》等);对于茶事工作的艰苦,唯有持之以恒。上世纪70年代,他正处于摸索突破的前夕,茶季冒着炎热和高温不停制茶,两手掌指被灼伤,疱块密布。他却自得其乐说:这些伤口都不会化脓,因为双手一直在接触茶,茶很神奇……

    对于接他下一棒的众徒弟,他要求“敬仰传统、代代传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创新,杨胜伟也身体力行,孜孜追求。在他的工作计划中,还写着很多新的目标:帮助女城茶叶博物馆、梭硒湖茶业有限公司建设恩施玉露手工生产线;与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力争在3—5年内,实现恩施玉露生产自动控制……

    他说,实现恩施玉露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是恩施玉露技艺改造新阶段的任务。一系列实践已经证明,承袭手工制作技艺衣钵的工艺创新能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加快恩施玉露制造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的进程,真正做到最积极、最有效的传承。

    镜头六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重复千万遍的“搂、端、搓、扎”动作,把杨胜伟的指甲磨残了。但年届八旬的杨胜伟,在晚霞的映衬下,脸庞格外红润和健康。

    靠在椅子上,杨胜伟看着自己的手,淡淡地说:“这次回家就把这没多少的指甲修剪了吧。”

    采编后记:

    在采访杨胜伟老师时,你随时能感受到他年轻的心。他说,我是苗族,我们苗人有特点:小脸,团团滴!

    近80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有很多艰难时刻,也有很多无奈时候。但他总是能迈过这些坎儿。我觉得匠人的一颗匠心是他一个法宝:专注于茶,对自然的恩赐永怀敬畏,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就能看得月白风清了。

    还想说更多的感受,但觉得湖北民族学院马定莲老师的文章已经替我说了,还说得不错,我就拿来拼接到这篇报道之后。但愿大家能对这种“创新”以宽容待之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