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教育融合 文化碰撞
首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茶会绽放北京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孩子们组成“茶”字,呼应活动主题。
茶文化公开课。
围绕在会场周围的外国茶展台。

    5月25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艺术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与北东学区中小学校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茶会,在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举行。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崔向红副处长、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尤娜副主任、东城区青少年学院郭鸿院长、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科高青科长、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培训部主任张惠敏、东城区教委相关科室姜婷、肖菲等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沈冬梅老师,东城区少年宫王越主任齐健敏书记,五十五中学陈红校长等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此外,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的教师代表及来自全市中小学的各国学生和家长,也积极参与了茶会。

    本次茶会活动,茶与各学科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围绕“茶与英语”“茶与诗词”“茶与生活”三方面,分别开展了题为“Chinese Tea VS British Tea”、“沸火煎冷泉,幽香淬竹生——由苏轼茶诗观照宋代“茶性”精神”和“祁门香醉 午后浓情”的茶文化公开课。

    记者被安排学习的课程是“沸火煎冷泉,幽香淬竹生——由苏轼茶诗观照宋代“茶性”精神”。课堂上,学生以小组方式预习、探究,派代表阐述对诗人和茶性之关联的理解,之后有同学现场展示茶艺亲自体验,最后老师总结提炼。通过对苏轼4首咏茶诗词的解读,让同学明白苏轼嗜茶的缘由,并因循这个原因观照整个宋代文人和茶的精神结缘;现场的茶艺体验和品茶,让学生对茶性的理解从书面转向现实,同时对应苏轼跌宕的人生经历一同体味“回甘”的另一重深度。

    第二个茶文化的展示点是会场中的文化交流。会场四周,可以看到各国茶叶综合展,回族、白族、蒙古族等的民族茶艺,老舍茶馆的大碗茶展台,四季茶席,“敬业·和谐”茶席,代表日本、韩国、印度等各国茶文化展示和各洲茶文化展示。现场,师生和家长在观摩与互动中,亲自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的茶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趣味和知识双重收获。而站在展台后的服务者,都是来自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国内外学生,以及北京东方国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北京老舍茶馆的工作人员。

    尾声,在由一队小学生表演的传统服装走秀后,在场所有领导嘉宾和同学组成“茶”字造型,留影纪念本次活动。

    “融合教育”是本次茶会的最大特色。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教育与教师研修的融合、校内外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可以体会到茶叶文化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据了解,北京东城区以茶文化为教育载体的各项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了17年,通过校外兴趣小组、群众活动,校内校本课程、学校社团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茶教师教研组活动等各种形式,共同成为东城区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

    可见,校园的开放性,文化的多元化,教学的丰富感,为各类资源提供了各种跨界的可能。而首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茶会,正是茶文化教育立足区域优势,巧搭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且个性的学习空间,以更宽广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而充分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