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收购商和药农商谈价钱。 ② 供销合作社拿回经营权后热闹非凡的黄连市场。 ③ 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的代表在黄连市场宣传市场规范。
(图片由公司提供)
在重庆市石柱县黄水区有一个中国最大的黄连市场,黄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一直以来,当地农民也以种植、销售黄连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2011年,由于经营不善,导致黄连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外来客商不断减少。2013年,石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接管了当地的黄连市场。在公司的带领下,当地黄连价格持续上涨,黄连产业重新回归良性发展的轨道。
重整旗鼓做大产业
石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系原石柱县黄水区供销合作社改制后重新组建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黄水镇。当地风光优美、物产丰富,盛产黄连、莼菜,是中国的“黄连之乡”“莼菜之乡”。
自1998年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供销合作社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2000年,按照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产权改革的文件要求,黄水区社在石柱县社的指导下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为了重塑供销合作社的新形象,2001年4月,由原黄水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周成林发起,重新组建了重庆市石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
经历改革阵痛后的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积极地投入到市场当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先后改扩建了5000平方米的黄水农贸综合市场、新建了全国最大的黄连产地批发市场,并投资 200万元改造了3000平方米的黄水宾馆。在经营网络建设上,设立了农资、烟花爆竹、莼菜配送站,下设经营网点46个;组建了石柱县枫木莼菜专业合作社和石柱县黄水黄连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专业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几年来,公司一年上一个台阶,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特困企业,彻底走出困境、扭亏为盈,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的骄人成绩,并荣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百强基层社”称号以及先进集体、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社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收回经营权唱响黄连产业
说起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石柱地区种植黄连的农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如果没有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当地的黄连市场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农民也会失去一个生存的主要依靠。
位于黄水集镇的“中国黄连市场”,一直盛名远扬。然而自2011年1月,重庆神农投资集团公司接管了黄连市场经营权后,当地的黄连交易日渐衰退。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熟悉市场的管理,导致当地黄连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外来客商不断减少,一些药农要么把黄连囤积在家,要么运到湖北利川出售,市场一派萧条。
黄连市场的发展事关石柱县黄连产业发展,面对严峻现实,2012年11月,石柱县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将黄连市场经营权收回,并交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接管经营。
“县委、县政府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决策,我们只能做好,绝不能有半点闪失!”黄水供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成林说,“几十年来,黄水‘黄连市场’前都加上了‘中国’二字,我们深知其中的含金量。因为石柱黄连占据中国黄连总产量的60%以上,其黄连市场经营的成败决定着全国乃至全球黄连产业的兴衰。”
公司深入分析总结“神农”的失败教训,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社、县工商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结合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及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黄连市场管理的制度。
黄连交易市场两年的萧条发展,使得当地流失了大批客商。为了迅速盘活黄连市场,引进大批客商是重中之重。为此,由周成林带队,以拜年的方式前往安徽亳县、四川成都、河北安国等地,拜访石柱黄连经营的老客商。为了吸引客商们的加入,黄水供销有限公司董事会研究出台了为黄连客商提供临时住房、黄连仓储等一系列服务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真正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和正常经营黄连的安全感。
在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的经营下,黄连市场逐渐步入正轨。外商的引进吸引了当地药农纷纷把囤积的黄连上市,不少到湖北利川等市场销售的药农也都“打道回府”,黄连市场交易空前火爆,连价不断上涨。药农的腰包鼓起来了,种植黄连的积极性再度高涨,萧条的黄连产业又开始兴旺起来。
为了让外地客商长久地驻留在市场,保持黄连市场经营科学规范,公司不断对黄连市场的室内室外进行整改,还对黄连加工场所进行硬化,并统一对市场的黄连进行包装,打造出了“石柱黄连”品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向期货市场的方向发展。在公司的带领下,“中国黄连市场”经营的风生水起,当地药农靠着市场的良性运转,足不出镇就增加了不少收入。
主打特色牌产品走俏国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黄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周成林带领全体职工不断地挖掘潜力,探索为农服务、助农增收新路子。在他的带领下,一年增一个项目,一年上一个台阶。
企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在项目发展上,公司坚持围绕资源造项目、围绕市场选项目、围绕特色选项目、围绕经济效益选项目、围绕服务内容选项目。莼菜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早在1996年当时的黄水区供销合作社就引进了莼菜种植加工技术,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一直也未成气候。
公司成立以后,重新做大做好莼菜产业,成为了黄水供销有限公司的一个目标。为了全面了解莼菜市场和种植技术,公司多次组织人员到四川、浙江、湖北等地学习考察,走出去找莼菜销路。通过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县社支持,公司带头组建枫木莼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采取保护价收购、奖励种植大户、二次返利等措施,指导和发展生产。通过专业合作社助推石柱莼菜产业由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亩,覆盖5个乡镇、30个村、4000多户农民,当地的莼菜产业初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莼菜的商业价值,打响莼菜品牌,公司于黄水镇枫木乡石渔村自建优质莼菜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利用黄水、枫木、冷水等地人稀地广、低产田多的优势,发动当地菜农自己种植莼菜。公司与菜农签订种植合同,合作社给予技术支持。对于菜农的莼菜,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包销产品。此外,公司还在冷水乡八龙村和枫木乡石鱼村莼菜主产区分别投资200万元新建了莼菜加工厂,进行莼菜粗加工和成品精加工,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公司还研制生产了“山之纯”牌莼菜系列产品,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证书。现已销往浙江、上海、重庆、武汉、广东、四川等地,同时通过空运直接出口日本。
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量,公司在浙江、重庆、武汉、万州、石柱设立总代理、总经销门面近50个,效果良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公司的莼菜产品多次参加重庆市农博会、迎春展销会以及广交会,均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仅莼菜一项,就实现年购销莼菜1000多吨,加工销售成品莼菜600多吨,实现年销售额900多万元,年利税100多万元。
两大产业、两大优势是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发展的根基。公司通过不断挖掘两大产业中的发展潜力,开辟新业务、新项目,将两大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未来,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开拓市场,为当地的连农、菜农打造一个稳定、高收入的特色农业市场。
名片
周成林
重庆石柱县黄水供销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记者:公司是如何完成从供销合作社到企业的转变?
周成林:要转变为现代企业,如何提高职工经营积极性是一个重点。过去的黄水区供销合作社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职工存在“二国营”思想,习惯吃计划饭、政策饭、差价饭。我们在找准症结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职工丢掉幻想、更新观念,树立危机感、紧迫感,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干部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从而充分调动了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积极性。
记者:企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公司在选择项目上是如何做的?
周成林: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在选择项目上就制定了四条原则:一是围绕当地资源选项目;二是围绕莼菜已经取得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良好的市场选项目;三是围绕投资少、见效快的效益选项目;四是围绕为“三农”服务选项目,先后开辟了黄连、莼菜、农贸市场、黄连市场、黄水宾馆、液化气、殡仪馆等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