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议论着,沈大爷端着一盆粥,沈大妈挎着一篮贴饼子,走进来请大家吃饭。河桩向沈大爷打听夏伯轩的为人。沈大爷说夏伯轩一直在外面教书,两个村子又离得远,不熟悉,但没听说他干过什么坏事。
第二天,河桩早早来到马家屯村外,等到一个老人从村里出来,便迎上去:“大爷,夏伯轩家你知道吗?”老人好像不满意河桩的问话:“夏伯轩能不知道?我们是光着屁股长大的。”
“这人为人怎么样?”
老人一下警觉起来:“你是干嘛的?”
河桩忙赔笑:“大爷别误会。我是托人介绍到他家打短儿的,想先了解一下东家的脾气。要不,惹的东家不待见,不就干不成了?”
“你这小伙子挺有心眼儿呀。”老人呵呵地笑了,“夏家是家大业大,可人家从不坑人害人。这夏先生,知书达理,更是大好人一个!”
河桩心里有了底,谢过老人,径直来到夏家门前。
夏伯轩此时已等候在门口,两人相视一笑走进门,院里已准备好面、菜挑子。
“夏先生,”河桩抄起扁担,“我现在就去?”
夏伯轩点点头。
河桩把扁担插入两个架筐,挑起就走。
“慢!”就在河桩将要跨出大门的时候,夏伯轩追上来,“到炮楼里,该点头的点头,该哈腰的哈腰。千万记住,多用眼,少用嘴!”
河桩边走边琢磨夏老先生的话,觉得这是明显地在提醒自己。到底哪儿出了毛病?河桩一时找不出答案。
还未走到炮楼跟前,炮楼顶上便传来一声吆喝:“干什么的?站住!”
河桩忙停住脚:“夏保长让来送面送菜的!”边说边用眼睛一扫,围墙、深沟、吊桥,跟夏老先生说的一模一样。
吊桥吱吱嘎嘎地落下来,河桩走过吊桥,走进围墙门,进了炮楼的院子。保安团正乱哄哄蹲在地上吃早饭,炮楼前一堆,两排平房前两堆,正是夏老先生说的三个班了。
河桩还未来得及细看,一个光着头,腰系白布围裙的胖子朝他喊:“傻站着干什么?挑过来!”
河桩料想是张司务,忙挑着架筐走过去。
刚放下担子,一个歪戴军帽,敞着怀的黑胖子从屋里走出来,凶狠狠地瞪着河桩:“你小子哪儿来的?怎么看着眼生啊?”
河桩猜测这就是韩占林了,赶紧哈下腰赔笑:“我是夏保长家的短工,柱子病了,夏保长让我替他。”
黑胖子哼一声,弯腰拨拉筐里的菜:“又他妈是白菜大萝卜,就不能换换样儿?”直起身指着河桩:“你,回去告诉夏老头子,下回送点儿猪肉豆腐粉条来,老子不是和尚尼姑,整天价吃素。再这样,把你们的猪羊都抢光喽!”
河桩连连点头答应。
回到住地,河桩把炮楼里外的情况向大家做了汇报,并强调了夏伯轩老人说的准确无误。于是决定第三天夜里十二点发动攻击。在确定谁担任主攻时,河桩与张卫发生了争执。张卫认为北上支队是主力部队,战斗经验丰富,理应担任主攻。河桩认为这次战斗是偷袭,不是硬碰硬,游击队里会武功的多,过沟爬墙利索,可以减少伤亡。大家都觉得河桩说的有理,张卫也不好再坚持,便拍板定案,游击队首先翻墙进院,放下吊桥,北上支队跟进。
散会后,张卫带着警卫员到河南找部队,李斌到各村召集游击小组组织担架队,河桩带着游击队研究战术,准备过沟爬墙的物件。
到了约定时间,河桩命游击队的三个班分拨儿悄悄出村,到马家屯村南的河滩里汇合,等候北上支队。
阳春三月,天已暖和,滩地里的麦苗长出半尺多高,河风吹拂,空气里充满着野花野草的清香和泥土的腥味。堤坡老树上栖息的鸟儿,偶尔拍拍翅膀发出一两声梦呓般的低叫,然后仍又归于沉寂。
河桩、志刚并排趴在河坎上,瞪大眼睛盯着河对岸。突然,灰暗的河面上显出一溜人影,两人一下紧张起来。人影越来越近,哗啦哗啦的趟水声也隐约可闻。
“谁?”河桩压着嗓子喊了一声。
“河南!”是张卫的声音。
“河北!”河桩兴奋地对上暗号,站起身来。
河桩把张卫拉上河坎:“都来了?”
“都来了。”
河桩抬眼望去,黑乎乎一片,足有百八十人。这时,李斌的担架队也顺着堤沟赶过来。
几个人碰了下头,便带着队伍向炮楼运动。
游击队来到壕沟边,炮楼上黑洞洞的鸦默雀静,四周也静悄悄的没个人影。河桩一挥手,队员们把事先绑在一起的木板担在沟帮上,轻巧地跨过壕沟来到围墙下,竖起梯子翻越围墙。这时,炮楼顶上打盹儿的哨兵被惊醒,一边喊叫一边开了枪。枪声一响,炮楼里立时大乱。河桩仰头一枪打倒炮楼顶上的哨兵:“散开,打!”
按照计划,二愣、铁牛带领二班三班扑向两座平房,志刚带领一班封锁炮楼出口。河桩见各班都已打响,便冒着纷飞的枪弹打开围墙大门,抽出腰间利斧砍断吊桥绳索。
张卫见吊桥落下,喊声:“冲!”北上支队的队员们一跃而起,飞快冲过吊桥,三个排分三个目标,投入战斗。
两座平房里的保安团初时见游击队人不多,还有胆量抵抗。后来见北上支队冲进来,机枪封住门窗,子弹急密得像刮风,哪儿还敢再打,纷纷喊叫投降,把枪从窗户眼里捅出来。
炮楼里的抵抗却很顽强。原来,韩占林诡计多端,他也怕被偷袭,白天在平房里办公,晚上却睡在炮楼里,一个人独占了炮楼的第二层。炮楼顶上的枪一响,他就兔子似地蹿起来,一边吆喝弟兄们起来抵抗,一边从枪眼里往外观察情况。一见游击队没有几个人,胆子就大了:“弟兄们,就是他妈几个小毛贼,给我狠狠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