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山西检验检疫局与山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联合出台六项措施扩大少数民族农产品出口,拉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措施主要包括:开展调查摸底,发掘出口潜力。针对辖区内民族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出口运输等情况,联合开展调查摸底,发掘出口潜力;加强技术指导,提升农产品质量。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出口运输等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对农牧民和龙头企业的技术培训,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对外宣传,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向国外检验检疫机构推荐民族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加大对外磋商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措施,提高通关速度。实施最大限度的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需要从国外引进的资源性农产品,加快准入程序,确保质量安全,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建立信息通报机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广泛收集整理国外检验检疫标准、技术法规以及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消费情况,联合指导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农牧民改进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强沟通联系,完善协作机制。不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和技术研讨会,共同促进山西民族农产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有回、满、蒙、维吾尔、朝鲜等53个少数民族,近12万人口,特色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据统计2015年,山西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农产品出口88批、1342.4吨,货值1301.7万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出口12批、137吨,货值99.8万美元。主要产品为羊肉、核桃仁及核桃仁罐头、干果罐头、大麻纤维等,出口国家及地区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
(赵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