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皮鞋、皮具的消费量持续上升,但皮革行业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欣欣向荣。“2015年以及2016年前两个月,中国皮革的销售收入、利润和进口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继续回落;出口同比出现了自2010年来首次下降。”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叶香菊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皮革行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
增速放缓 压力加大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销售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回落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887.3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
而去年出口一路走低的趋势着实令人意外,2015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出口861.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占比59.4%的制鞋业,同比下降5.1%。占行业出口总额80%的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平均增速由上年的4.9%回落到下降0.8%。
叶香菊介绍,除了出口下滑外,国内市场也面临销售低迷,线上线下量增额降,低价模式大行其道的窘境。2015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全年鞋类同比增长1.3%,而零售额却同比下降5%。而从线上来看,15家电商网站的鞋类销售量同比增长了7.3%,销售额同比下降3.2%,而包类产品更是销售量同比增长0.9%,销售额同比下降19.1%。
行业分化趋势明显
今年初,中国皮革协会针对皮革企业2015年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的调研发现,企业间的分化明显。其中,设计能力弱、市场控制力差、创新不足的企业勉强度日,朝不保夕,而注重管理和产品创新的企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乏有行业后起之秀利用户外浪潮、“互联网+”的风口实现销售收入的超高速增长。如巨一集团有限公司、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奥康集团有限公司、金猴集团有限公司等传统品牌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福建洛弛制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后起之秀在户外浪潮、“互联网+”的风口中实现了销售收入33%的超高速增长。
“行业分化不仅体现在生产、进出口等宏观方面,也体现在企业间差异的微观层面。” 叶香菊介绍,从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来看,轻革和皮鞋保持增长,皮革服装和毛皮服装下降。2015年,受汽车和皮面家具增长拉动,全国规模以上轻革产量同比增长2.2%,加快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下游的制品行业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速回落。
从出口目标市场来看,2015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出口前五市场共占比64.3%。其中,对美国、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6%和8.7%,拉动作用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欧盟、日本、香港地区出口则全面下降。
2015年行业进口结构分化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原料进口下降5.2%,另一方面是制成品呈现11.2%的增长,占比提升至48.2%,产品进口消费导向更加明显。2015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进口前三分别是欧盟、东盟和巴西,进口增长主要依赖东盟的拉动,自东盟进口23.2亿美元,占比24.2%,同比增长43.9%;而自欧盟、巴西等地的进口分别下降6.6%和13.3%。
前景不乐观但潜力巨大
从2016年初行业的经济运行来看,数据不容乐观,前景并不明朗。今年1-2月行业出口122.9亿美元,同比下降21.1%。进口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2%。
叶香菊认为,影响我国行业平稳发展的因素除了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弱、渠道控制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等自身原因外,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要素驱动模式难以维继,产业向东南亚和非洲转移、资源环境负荷接近上限等发展限制。
虽然,从去年数据来看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确实面临着增速放缓以及国内市场疲软的困境,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行业依然拥有较强的行业基础和动力源泉。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也认为,对于今年皮革行业的总体走势,不必过于悲观。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具有极具潜力的巨大内消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高效的产业集群、高素质产业队伍、世界第一的巨大产能的优势,短期内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承接这种巨大的产能,这些都是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的有效基础支撑。
苏超英表示,预计今年将延续去年走势,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将保持平稳增长;出口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方面要看全球经济走势,另一方面还要看我国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
此外,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将为中国皮革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