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造”吗?我只是想静静喝个茶而已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啥叫悖论?最经典的就是“上帝能否制造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在我们茶行业,尤其是营销领域,比比皆是的纠结、拧巴、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构成了茶界蔚为大观的悖论矩阵。

    “草根饮品”与“富贵遗梦”的悖论

    茶叶本是来自自然的植物饮品,天生带着草根的个性。既没有与罂粟攀价的企图,也没有与人参一较高下的出身。但在茶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不少茶人把草根视作卑下,非要把自己弄成黄袍马褂的模样,把自己打扮得“非富即贵”。

    一是往贡茶上靠。即便过去被皇帝老儿喝过,今天拿来说事又能增加多少粉丝呢?年轻消费群体对你标榜的东西会有多少认知和好感?二是实在没有承过皇帝的恩宠,那就来个“黄袍加身”,往帝王将相身上靠,修修家谱、搞搞猫腻。其目的在于卖个好身价。但现在世风变了,政商采购没有了,“皇亲国戚”反而高不成低不就。消费者本来就是花个茶钱,喝口香茶,提个精神,见到你金光闪闪,反会警惕你“非骗即病(神经病)”。其结果反而是被人侧目、躲着你走。

    如果不相信这个悖论的危害,可以做一个营销实验:你用镀金的瓶子装上可口可乐,向人推销说这是“专供美国总统的可乐”。效果如何?一试便知。如果有人抬杠:总统可乐是没有,但历史上确有贡茶、俺确实是贵族后裔呀?那我还想说:古人也炼过丹药呢,你开发一下看看能不能卖到药房?

    “繁琐文化”与“简洁实用”的悖论

    与第一个悖论一脉相承的,还有今天漫无边际的茶文化和千人一面的茶艺表演。本来物质文明发展中就会相伴生成相应的文化,这个毫不奇怪。但奇怪的是我们的茶文化不断“扩充边界”,把自己搞得繁琐异常,甚至把封建低俗、装神弄鬼都拉了进来。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无时代刚健气质,有腐朽落后霉味。其结果是自断财路、自毁前程。现在林林总总的茶文化、茶艺不论做得多花俏,如果得不到消费者认同,就等于白搭。很多消费者看到这样的文化传播、茶艺表演,感受到的首先是自己的“无知”和茶学的“可畏”——我会在茫茫茶文化中不知所踪!这样的努力是在把消费者拉近还是推远?明眼的茶人会在心底说:我就是想喝杯茶,你不用费劲巴拉把自己打扮成仙姑和高僧。

    供给侧改革对茶文化的意义就是从消费者的身心接受能力出发,做好减法。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看看印度、斯里兰卡茶产品的包装,甚至捷克的花草茶的包装,上面简洁、准确的使用说明和图例,就是一种文化:为人民服务,让喝茶方便。

    “手造定制”与“品牌标准”的悖论

    我们有意不让消费者方便喝茶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所谓“个性化手造定制”。尤其春茶季,各种名师名厨上阵开炒,突出手法,彰显价值。其结果是离标准化、品牌化越来越远。

    我们不否认手工技艺存在的价值,但从整个产业来说,不去追求标准化,就无法达到品牌化。这样走下去是一条歧途、一道死路。有人会说,那些大师不就是品牌吗?兄弟你错了,他们不是品牌。没有品牌所需要的生产规范、管理规程和产品标准,他们只是标志性人物。正因为这种误解,导致了品牌因人而立,有品无牌。正因为无法用标准化去衡量、判断,品牌乱相才难以根除。有人会说现在不是采取了品牌授权、防伪标识、全程跟踪等等各种办法来增加产品的辨识度、可信度吗?但除了增加管理和交易成本外,我们并没有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

    和通过品牌来提供消费辨识和信任相比,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增加辨识和信任的难度。多么希望有一年的春茶季变成这样:电视网络报纸上推出了采茶的画面,然后是清洁化的生产线开工生产的画面、成品包装发运的画面……

    老师傅们呢?我想带着孩子们跟你上手工课,付费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