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南茶北引开创鲁茶新纪元
纪念山东省南茶北引60周年
□ 王裕晏

    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60周年。

    山东茶的历史源渊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城)任太守时,留下了寒食后试新茶的词句。明代《事物绀珠》中列举了全国96种茶,其中就有山东的莱州茶和海州茶。这些记载说明,山东历史上是有茶的。但什么时间不产茶了却没有找到准确的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后,山东市场上的茶叶,都是从南方来的。

    1954年,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谭启龙同志来山东工作前,毛泽东主席在浙江与谭启龙同志谈话时,曾说过:你到山东工作后,要把南方的茶带过去。毛泽东主席与谭启龙同志都是知茶、好茶、爱茶人,谭启龙的家乡是云雾茶的主要产地江西省永新县。谭启龙同志来山东工作后,中共山东分局改为中共山东省委,舒同同志任第一书记,谭启龙同志任第二书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在他的倡导下,1956年开始实施南茶北引。

    南茶北引是一项利民、惠民的伟大工程。自1956年开始从南方引进茶种、茶苗,在青岛、临沂等地区试种。1959年谭启龙同志到青岛时发现了引种成功的茶苗,认为引种可以成功,回济后即要省商业厅、农业厅等部门抓好南茶北引工作。到1965年,南茶北引基本上获得成功。这十年,可以说是南茶北引的第一个阶段。从1966年到1980年这15年,是山东南茶北引稳步发展的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很慢,到1980年山东茶园面积仅达到6.7万亩。1982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大部分茶园由集体分配到户,当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于种茶,再加上种茶技术在农户中并没有根本过关,因此不少茶园改为粮田,到1995年全省茶园面积减少到4.9万亩。

    1998年,谭启龙同志已是85岁高龄,他仍在关心山东茶的发展。他把张敬焘(山东省原副省长)和我叫到家中,讲述了他来山东工作时,毛主席让他把南茶带到山东的过程。他认为山东南茶北引进度太慢,花了40年的时间只种几万亩茶,很不甘心。他建议成立一个茶文化社团,由张敬焘同志任会长。他还说:“我现在什么职务都没有,可以当个终身的名誉会长。”在谭启龙的倡导下,1999年成立了山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后改为山东省茶文化协会,谭启龙、苏毅然、梁步庭、赵志浩、陆懋曾、张敬焘等一批老同志担任名誉会长,我任会长。省茶协成立后,谭启龙同志多次听取我们的汇报,他虽年事已高,还经常到茶区走一走、看一看,指导茶区发展。在谭启龙同志的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山东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4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5.8万亩,比1995年增长了近7倍,基本形成鲁东南沿海、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地区三大茶区。茶类品种也由以绿茶为主,陆续发展了红茶、青茶、白茶等多品种。由过去主要依靠引进南方茶种、茶苗,发展到培养出适合山东省自然条件的自己的品种。茶的质量也稳步提高,“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香气高”成为山东茶的主要特点,并培养出一批优质品牌茶,行销省内省外广大地区和出口。可以说,在南茶北引各省区中,山东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一片北方茶区。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为全省培养出1000多名茶学学士、硕士、博士,各地还培养了数千名茶艺师、评茶师,为山东省茶产业的发展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流通量不断扩大,山东省已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济南、青岛和各地级市相继发展起茶叶市场,扩大了南北茶叶的交流。茶文化也随着茶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

    南茶北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饮茶不忘种茶人。现在山东省茶产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发展局面,得益于南茶北引,这是山东省广大茶农和专业技术人员,刻苦攻关,辛勤劳作,不屈不挠同大自然抗争的结果,其中凝聚了老一辈茶人的智慧和汗水。谭启龙同志功不可没,全国茶界称赞他为“南茶北引第一人”。

    山东是饮茶大省,山东人素有饮茶的习惯,全省近一亿人口,年消费茶叶量达6万多吨,现在本省茶叶产量只占全省茶叶消费量的四分之一。茶园是高效农业,每亩茶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可以说,一亩茶十亩田,发展茶产业仍有巨大潜力 。2014年,山东省政府印发了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山东茶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稳步发展茶园面积的同时,下大力量提高优质茶的比重,把提高品质、创立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的重点,创立一批在全国打得响的品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改变目前“家家种茶、户户冒烟”的局面。目前,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参加的茶叶生产合作社,实行多个统一的管理办法,这是值得推行的。如能做到这一点,在“十三五”期间,山东茶产业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系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