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赖企业生存的员工而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可持续发展、打造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是他们共同的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以实干来丈量,离开抓执行、抓落实,梦想也可能变成空想。
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理应是政令的传导者、改革的先行者、发展的推动者。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传递了“负能量”,成为改革的“中梗阻”、发展的“阻力军”。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将不好好干活、不思进取的现象统称为“惰怠”,并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将这类人“踢出去”。
根治沉疴顽疾,需要弄清楚问题症结、病因。深入剖析,“惰怠”病的形成根源主要在内,并且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缺少危机意识,对外部形势把握不准、对职业生命认识不清,导致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二是缺本领、差能力、短才干,导致“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讲话没底气,做事不硬气。三是缺正气。人情观念重,甘当“老好人”,抓管理不敢真刀真枪。
审视自身,认清自我,有利于“危”中寻“机”,锻造更加美好的自己;找准症结,切中要害,则更利于精准下药,从最坏处着手,向最好处努力。当前,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要做到“三补、三增、三治”:
一是补认知,增添责任心、进取心,治“不作为”“慢作为”。上至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日增的盈利压力,倒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砸烂“铁饭碗”“铁交椅”,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坚决不用庸人、不养闲人、不容懒人;下至个人,竞争在洗牌,在其位不谋其政,庸政、懒政、怠政,必定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新形势容不得“等、靠、要”,新目标容不得“混、怕、熬”,时势倒逼我们必须埋下头、沉下心、弯下腰,踏踏实实做工作、认认真真抓管理,兢兢业业搞发展、风风火火闯事业。
二是补学习,增长知识、才干,治“底气不足”“本领恐慌”。面对这个知识更迭日新月异的年代,学习是增加知识、增强自信、增长才干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应放低姿态,虚心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主动学营销、学管理、学科技运用,切实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管理素质、增强组织领导能力、提升督查指导本领,从而让才干更好地匹配岗位。
三是补正气,增强执行力、感召力,治“用浮术”“兴伪事”。要坚持发扬两种精神:一个是“实干家精神”,坚决杜绝“缩水式”贯彻,保证下“真功夫”,舍得下“狠功夫”,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另一个是“工匠精神”,坚决杜绝走捷径,以恭敬诚恳的态度对待职业和劳动,带领队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努力把产品、服务及管理做精、做细、做专、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