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化生态农业或者城乡合作,应以生态化的天地人合一为理念,打造适应于中国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国际上有很多农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像瑞士的伯尔尼郊区的市民农业,它将农业“回嵌”社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中小企业投资空间,通过市民参与式的都市三产化生态农业,保证社会化内生的多功能性。例如生态环保、休闲体验、文化教育、历史传承等。瑞士苏黎世郊区的市民农业,是打造市民下乡务农新潮流,特点是“四洗三慢”。四洗指乡村文化洗心、山林空气洗肺、小溪泉水洗血、有机食物洗胃;三慢指慢城、慢食、慢生活。而欧洲的转型城镇是通过将山区风光与传统木石建筑结合,从而重新定价三产化乡村经济。
那么,中国如何借鉴国际社会农业转型经验,发展生态农业体系呢?
从理论上来看,应以生态化的天地人合一为理念,以构建综合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立体循环为目标,遵循两型农业、生态建筑、自然景观、传统文化、本地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六方面统一规划,将传统农业技术、自然农业技术、永续农业技术等“三低技术”相结合,形成低资本、低能耗、低成本的“三低经济”,发展农业社会。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做过不少尝试。截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参与建设的市县级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就经达到10多个,涉及到近50个村。
要打造适应于中国的生态农业体系,需要适应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生态农业体系的一端指的是我们的广大农民体系,另一端需要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在网络化条件下,满足“多样性+分散化+小规模”的消费方式,需要借助电子商务系统、快速物流系统、客户服务系统。通过“农业教育+市场营销”的方式将各项农副产品流入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监督+农业体验”的方式,打造低成本“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生态农业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也就是当地质量保障体系,是替代性的有机农业自我认证形式,基本都建立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相关方互相信任、支持、参与的基础上,这是一种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认证、统一销售的城乡互动形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