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省供销合作社围绕高原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强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为农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逐步成为推进青海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面抓好农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需求
青海省社把做好春耕农资供应作为服务“三农三牧”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保障农资供应。一是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在全省建设了23个县级配送中心、2300多个乡镇直营店、650多个村级加盟店,保障农业生产用肥的供应。二是强化组织领导。省社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安排部署备耕春耕农资的调运工作。三是加强购销衔接。指导省属农资企业采取灵活的调运经营措施,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稳定进货渠道,降低采购成本,让利于民。四是严格质量监督。对购进和生产的各类化肥均委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现场抽检,抽检合格并经工商部门备案后,投入市场。五是承接购买服务。从2012年起,省社引导农资经营企业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圆满完成了省政府确定测土配方施肥任务。六是完善服务方式。开通“8006971722农化服务热线”,采取多种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2015年全省共供应各类化肥26.13万吨,占全年任务的96.8%,化肥市场占有率保持在95%以上,价格平均比邻近省区低10%—15%,充分发挥了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青海省社紧紧围绕农牧民需求,引导各级供销合作社立足当地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农牧民与市场联结的桥梁。一是加大建设力度。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领办、协办、合办等多种形式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广大农牧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二是打造特色品牌。省社组织各级供销合作社加强农牧民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三是推进服务创新。各级供销合作社依托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门源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北山兴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37户农户流转土地6000余亩,与1310多户农民签订服务协议托管土地13000亩,帮助2600余人从繁重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年人均务工增收9000余元。
积极兴办综合服务社,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2010年以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服务领域,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创建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860家。一是改善农民消费环境,满足了农村市场需求。结合“新网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农资、日用消费品超市进驻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将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打造成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终端,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二是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促进了农畜产品流通。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服务,较好解决了农民产前信息不灵、产中科技不力、产后销售不畅的问题。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建设,将便民超市、农资店、老年活动室、阅览室、电信、医疗保健、科技宣传等整合在一起,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利用率,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
强化经纪人培训,打造农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
为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特有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作用,省社于2003年起开始承担农牧民经纪人培训工作。于每年年初下发当年农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方案,制定培训计划。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侧重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种植养殖业、蔬菜加工、无公害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才培训。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展茶艺师、烟花爆竹营销师、庄稼医生、农资购销员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
加大产销对接力度,扩大特色农畜产品销售
近年来,青海省社借助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网络优势,加强与兄弟省社的信息、产品对接,力促青海特色农畜产品出省和进超市、进学校、进社区。通过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设立的窗口宣传推介青海省特色农畜产品,组织经纪人外出推销特色农畜产品,系统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开始,省社先后6次组织系统内企业及省内外经纪人参加“青洽会”,开展特色农畜产品推介活动。去年以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签订特色农畜产品购销合同26亿元,其中“青洽会”期间签约额达到17亿元以上,成为推动青海省特色农畜产品外销的重要力量。
(青海省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