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大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夯实基础,加快基层组织恢复重建步伐
针对基层组织锐减、经营萎缩、服务弱化等突出问题,省社把恢复重建基层组织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恢复重建步伐,着力培育大社强社,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等组织,同步提升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扩大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2015年上半年,全系统新建基层社22个,总数达到862个;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29个,总数达到2350个;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329个,总数达到6925个。张掖、武威、庆阳、嘉峪关、金昌5个市基本实现基层社乡镇服务全覆盖,涌现出了甘州区小河、甘谷县磐安、肃州区上坝、金川区宁远堡等一批先进典型。崇信县供销合作社前些年改制中资产全部用于安置职工,网点尽失,系统非常困难,2014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指导支持下,已恢复重建2个基层社、50个综合服务社、2个行业协会、2户社有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5个,组织体系和农村流通服务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二、培育骨干,增强社有企业带动能力
通过改革改制、破产重组、参股融资、资产开发等形式,转换经营机制,推进集团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全省供销系统社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6%,其中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企业216户,占总数的42%。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省主要市县和农资商品集散地设立了14个具有农资商品连锁配送中心功能的分公司,在新疆、咸阳设立了分公司,发展连锁经营门店1000余家,连锁经营网络遍及全省,年供应农资80万吨以上,商品销售额15亿元以上,市场份额占全省的60%以上。酒泉巨龙集团围绕农村商贸、农业开发、物流市场、农产品加工等主营业务,投资16.5亿元,建成了巨龙现代农村物流一期工程、酒泉酒文化博览园、甘草种植及其精深加工、酒泉巨龙腾飞种业、玉门花海供销合作社商贸服务中心、金塔再生资源市场等经营服务项目,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陇西清吉集团依托马铃薯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学经营管理,实现网络化经营,已形成贸、科、农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清吉”牌系列产品在全国设有15家总代理,产品远销广州、海口、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项目带动,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自“新网工程”实施以来,甘肃省供销合作社共落实建设项目222个,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2.1亿元,项目总投资接近5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近4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5亿元。省财政对18个项目给予1200万元资金支持。改造和提升配送中心245个,发展和规范各类规模以上批发交易市场73个,年交易量超过13.5亿元,连锁网点总数达到8126个。
构建完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全省供销系统目前拥有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74家,农资配送中心175个,庄稼医院780家,农资终端销售网点13000多个,形成了县有配送中心,80%的乡镇有农资超市,90%以上的行政村服务网络覆盖的局面。全省化肥供应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以上。
完善农产品购销网络。依托甘肃省马铃薯、洋葱、高原夏菜、果品、中药材等特色大宗农产品基地,全省供销系统目前已发展各类农产品收购网点2293个,兴办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12个(其中规模以上市场78个),年交易额26亿元。其中,年交易额5亿以上的市场2个、1亿元以上的1个、1000万元以上的58个。新建和改建恒温库2.45万平方米、新建多功能冷库1.78万平方米,总库容近16万吨。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全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抓好省级龙头企业和区域集散市场建设,大力恢复和扩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扩大回收范围,开展精深加工。同时,全力配合省农牧厅搞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为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做出贡献。截至2014年底,全省供销系统发展乡镇、村级网店2531个,建立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67个,带动就业人员1万人,年回收各类废旧物资139.4万吨。
四、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现代农业服务
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各级供销合作社加大现代流通、加工、生产等经营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流通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5个,总投资达到3.4亿元,其中争取财政资金11574万元,在已建成的项目中,年新增总产值9.83亿元,新增利税8703万元,净利润7533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78亿元,直接带动农户8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4.53亿元。
加快特色商品基地建设。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依托,立足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品牌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使全省特色商品基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发展特色商品基地518万亩,带动农户35万户,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95亿元。
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以全省特色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基层社、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培育,提升供销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省供销系统已认证无公害产品40个、绿色认证39个、有机食品认证14个,注册国家商标95个,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4个,累计示范面积20万亩,辐射面积59万亩,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9亿元。
五、改革创新,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在搞好农村传统流通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探索电子商务、土地托管、合作金融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抢抓机遇,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主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共有电子商务公司5个,网店102个,自建平台10个,其中市级电子商务公司1家,自建平台2个,淘宝网店1个。省特产协会在天猫商城开办甘肃供销生态农庄网店。
积极开展合作金融服务。通过政府注资、企业参股、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及广大群众社员入股的方式,组建公益性和微利型相结合的农民资金互助协会、资金互助社,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向社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服务。全省供销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合作组织发展到10个,其中小额贷款公司3个,资金担保公司2个,资金互助社5个。
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托管。搭建引资引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重点在河西五市土地条件好、基层工作扎实、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基础的地方先行试点,整合区域内51户龙头企业、17个县级供销合作社、150个基层社、430个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服务工作,面积达到27.8万亩。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