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村里耍社火,很是热闹,使我又想起了童年的武社火。
武社火,是我的老家怀安县第三屯村特有的。每逢过年,村里耍“社火”,高跷、旱船等应有尽有。而最独特的就是“武社火”。之所以称之为“武社火”是相对于旱船、高跷这些“文”社火而言的。每当“武社火”表演时,但见表演者清一色的武装短打扮,身着紧身的民族服装,或黑,或青,或蓝,也有白如皓月、红如炭火的。至于头上戴的传统的英雄帽,有以青、红、白、黑等色的布缎罩头,可谓英姿飒爽,非同一般。他们伴随着古朴雄浑的鼓点,手挥刀枪棍棒十八般兵器,真刀真枪绝不含糊。或有个人献艺者,或有二人对打者,或者三打一的,有时甚至有“群狼扑虎”的若干人围打一人的。总之,刀来棍去,枪到戟往,令人眼花缭乱,心跳不已。
其实,这“武社火”就是武术表演。童年的我,却喜欢得如醉如痴。并且,一进入腊月,就约上小伙伴们拿起葵花秸秆当“棍棒”,学着大人们表演“武社火”那样,呐喊着,冲杀起来,有时候直至夜幕降临仍不肯回家。还得家里人喊上几次才不情愿地回家。如果玩得过了火,衣服弄破了,自然会挨父母一顿“骂”,但第二天仍然不减情绪,玩得昏天黑地。长大后,更对真正的“武社火”有了足够认识。
原来,怀安县自古以来特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文化之多元。尤其是山西晋商东移,将其独特古老的传统武社火带到了怀安。据史载,武社火源于山西太原。太原为兵家重镇,长期的战乱,雕塑了他们尚武乡风,逐渐地形成了年节习俗“武社火”。村民倪守信、郝忠文、倪守河等人回忆,解放前直至民国时期是村里“武社火”最鼎盛的时期。到后来,上世纪80年代初,就逐渐衰落了,能够进行“武社火”表演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没有很好地传承,渐次淡出了视野。
倪守信等老人还回忆,民国年间,耍“武社火”的以倪姓家族为代表。起先使用的是真刀真枪,后来为防止真刀真枪误伤,一律都是罗汉棍,一共两队,分男女两队,每对八人,一起表演。除了表演传统的罗汉棍术、少林棍术外,主要是对打。双方化装成军士,有将军带领,穿戴和古代战争中的将校一般不二,对打起来喊杀声震天。他们介绍说,村里的倪姓族人还排演了“闯王进京”、“大战金沙滩”等精彩节目。特别是“大战金沙滩”,有人扮演成杨家七郎八虎,与辽国韩昌、肖天佐、肖天佑等对阵,兵器的撞击声,娴熟的对打,令人兴奋不已。同时,辛亥革命后,为了适应当时新形势需要,排演的“闯王进京”有故事情节,还有对白,更是精彩。
忽地,眼前跑过来一群小伙伴,如同我当年的样子,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细柳棍,互相追逐着,打闹嬉戏。我心头一颤,“啊,童年的武社火,又回来啦!”我一阵兴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社火”虽然在当地昙花一现,但是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底蕴,永远扎根泥土,必然绽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