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3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立足新媒体时代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 吉林省四平市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刘国瑞

 

    声誉风险,是指由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对自身负面评价的风险。近年来,微博、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在舆情的传播中扮演着信息源和传播扩散的角色,容易引发声誉风险。

    从目前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造成声誉风险的途径看,主要由于媒体的介入,负面舆情较多涉及到非法理财产品及违规放贷、信用卡不合理收费及银行卡被盗刷、客户隐私安全及账户安全、服务霸王条款、不良贷款增加等。如近年发生的抬着病人办理业务、存款蒸发事件、射阳挤兑事件等,都是通过新媒体的曝光,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由于公众意见的表达一般带有情绪性和随意性,而社会化的媒体又缺乏严格的监督与把关,导致一部分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充斥在金融舆情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则有可能使银行声誉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起:

    提高重视程度。要认真落实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建立舆情实时监测制度,尽早发现风险点,提高监测水平和信息研判能力。对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跟踪处理,使声誉风险随时处于可控状态。

    健全声誉风险处置预案。一是遇到舆情问题统一由专人接待,以便于统一协调机构的信息通道。信息的多头传播往往会使得事件走向复杂化。二是在遇到问题时,沉默、掩盖和推诿都不是明智选择,因此必须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三是加强舆情信息队伍素质教育,完善客户投诉的反馈机制,设立群众接待日、开通在线客服,建立与客户亲切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

    巧妙使用公关策略。一是回应及时。在负面舆情信息形成阶段,要敢于向公众澄清事实,掌握舆情事件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避免舆情过分发酵。回应表态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认真考虑措辞,避免前后矛盾。二是避免个性化语言。面对媒体和公众挑衅性的语言,一定要冷静,内容不能刺激公众情绪,逻辑不能违背基本常识,不要与公众形成对立面。三是避免“弄巧成拙”。一些机构片面认为应对负面舆情就是利用公关手段“摆平”媒体、“搞定”舆论,其实封闭信息、台下操作会导致信息被不可控制的猜测,对抗本身就将自己与媒体与公众置于对立面。金融机构只要积极表态和回应,舆情会自然平息。“弄巧成拙”行为如被曝光,反倒会陷入更大被动。四是注重与新媒体的合作与沟通。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要尊重新闻规律,记者开展舆论监督,并非专门挖掘负面新闻,而主要是希望发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金融机构应主动满足这种需求。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