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首词《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清欢。
何谓“清欢”?清欢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欢乐,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轻松和愉悦。云南白族有个“三道茶”的习俗,每当夜阑人静,手执一杯香茗,倾听流水美韵的缠绵,品味四季流芳的意蕴,品出人生的精彩,淡泊如茶;闻着淡淡的馨香,静养之心,没有矫饰的浮躁,忘却得失与荣辱,只有一份份淡淡的平和、安详的心情。
品茗在古今文人看来,是一件风雅而又高尚的事。有一次出差到福建泉州,在一家小而雅的茶室见到一副“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的茶联,茶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上下纵横、谈古论今,令人叹妙叫绝。无独有偶,在浙江某地一凉亭柱上也见一副回文茶联“趣言能造意,茶品可清心”,此联倒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造能言趣”。它们意境不变,文彩娱人,实为联中之佳作。茶能够清肺养神,茶能够振奋精神,自古就为文人骚客所道。
品茗之时,既讲究环境和氛围的淡雅,又讲究茶具的名贵;既讲究茶质的身价,又讲究水质的清纯;既讲究对象与知己的亲切友谊,又讲究其神会和情调。认同一致,就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白居易午睡之后的两瓯茶,就是在独品中反思,在反思中超脱,从而达到大彻大悟之境界。正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言,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衿,怡情悦性。由此可知,从闻茶香开始到品尝茶的滋味,再用感悟去获得精神上的感受,茶的韵味就呈现出来了。
观一杯清茶,犹如品读人生的过程,人性初现之时,甘甜青涩,简单完美,有滋有味,至真至纯,清香明亮,那绿叶犹似鲜花,回味悠长。历经风雨之后,不浮不躁,风华内敛,意蕴犹存,内涵十足。而到了朝暮夕阳之时,返璞归真,如同回归自然,一切趋于平淡。轻轻摇动手中的茶杯,那淡绿色的茶叶或曲或卷,宛如芸芸众生,沉浮于凡事间,喜怒哀乐呈现其中。那静卧杯底的茶叶,沉稳中仿佛在微笑,宠辱不惊,淡泊深沉。因此,在生活中与其用苦涩来麻木生命的触角,倒不如用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好好珍惜、接纳并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福惠,才真正的是“忘记形骸品滋味,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茶,平平淡淡中自有茶独特的香醇,奇特的清雅。慢慢地酌,细细地品,才晓得其中的滋味。细细想来,有多少人真能及得上一片小小的茶叶,释放出人生的光芒?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多少人能够成为人们细细品味的焦点?有多少人能够成为人们仔细端详的风景?但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能够在这被茶水冲泡、翻滚、碰撞和释放清香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出人生的精彩,并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一片小小的茶叶,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虽然没有发生轰轰烈烈的故事,没能捕捉到光辉灿烂的镜头,而只有平平静静、淡淡然然,但这份平淡却是意境深邃,令人回味隽永。
茶可清心,茶自有茶的品味,人也须有人的形象。“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或许便是对茶最好的写意了。茶道文化底蕴厚重,自在于品者自品,有着引人入胜的韵味。呷了一口茶,清晖配浓茶,真乃绝配。有味在清欢,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