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最后是冬天,令人难熬,因为天气寒冷,一般人都取消了户外活动。据我观察,八百里秦川的关中道上,多少年来,过多出现的是干冬湿年景象。有时只是零星雨雪的情景,虽然湿润了空气,一时冲淡了雾霾,但大片农田里头的作物还处于干旱状况,茶树此时更显焦黄。四季不分明,暖冬的变化让人叹息,该冷时天不冷,也不下雪了,雾霾在不断的升级加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的人多了起来……
冬天里不下雪,人们似乎在抱怨老天爷不公。可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这个结果是怎么造成的?无非是人类在向物质财富疯狂掘进掠夺时,没有善待地球、保护生态,苦果子是自己酿造成的,怪怨谁呢?保护生态环境,让青山永驻,清水长流,胜似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作法对了,也会赶跑雾霾,感动苍天。这不是么,2015年霜降刚过,三秦大地就早早迎来了第一场秋冬之雪,比往年要早一个多月,如此及时的雨雪,让秦岭变成了玉树琼花,黄土高坡的田野加盖上了一层棉被,秦巴山坡上的茶树更显翠绿,无不让人惊叹。
刚到初冬,就能瑞雪兆丰年,似乎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作为茶人,对这一切就更为敏感。古来就有雪水煎茶,我们不妨从唐朝茶诗来看,白居易确为高手,他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到了宋朝,杜耒也一样,他在《寒夜》诗中吟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诗情画意,岂能不让我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产生出美好的遐想……远在唐宋时代,长安城里更多的文人墨客,每逢冬天,“踏雪访梅”,围炉茶话,吟风弄月,这种旷达闲适的心境是从何而来的?若是今天,一个文化人要这么模仿秀雅,同伴们肯定会说此人神经有点不正常了。我们虽是活在当下的茶人,缺乏的却是古代文人淡泊宁静的诗意豪情,而只能躲藏在自己茶店一角和工作室内,邀三五个知己,围炉煮茶御寒冬,太现实而过于实用化了。对于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茶道思想,只能浅薄地谝一谝,话题更多的还是关注到“现在喝什么茶好”、“价钱多少”、“能否卖出去吗”等等。
俗话说:喝茶养生,胜似吃药。现在时令已经到了冬季,节气的变化告诉你,冬天气温低,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此时需要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适合品饮红茶。红茶澄红映月,味甘性温,含丰富的蛋白质,有一定滋补功能。而我们陕南这几年绿茶兼改红茶饮品中,也有好多种口感宜人、红汤清爽的茶品,不妨体验。在冲泡红茶时,应该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在国外,特别是英国人普遍有饮“午后茶”习惯,是常将安徽省祁红和印度红茶拼配,再加牛奶、砂糖饮用。正如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演讲时说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展到极致。”与此同时,在我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样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除红茶之外,陕西还有上等的泾阳茯砖茶,购买一两砖饼,破撬开成碎片后,金花绽放。用沸水冲泡或熬煮,茶煎汤溢,便于茶块中的独有菌类——“冠突散囊菌”浸出。喝惯了此茶,绵延而醇厚,克食而健胃,防寒降血压,减肥又驱火,确为寻常百姓喜爱的“土茯苓”。而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帐篷暖流喝黑茶(砖茶)就成为生活中习惯,曾被国家确定为重点供应的“边销茶”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白居易所说的“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的情景。
喝茶的心态决定了你人生的态度,茶禅一味要有“平常心”。你看那唐朝陆龟蒙与皮日休和咏茶诗道:“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煎茶、赏雪又作诗,澹泊自然气。再看那情怀旷达的孟浩然,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典故告诉我们,“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这是何等的心境和忍耐啊。
时代悄然改变着一切,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纯情的思念。现在生活的节奏快,所以我们才更要慢生活。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话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岁月无法封冻的是茶树历经的风霜雪雨、来年重发绿芽的自然规律。而每个爱茶人的心中常是春光明媚,在这寂寥的冬之思中,开启着新一年春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