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重庆市綦江区金融办主任 许昌华
整理:本报记者 高瑞霞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缺少资金支持,让中小企业很难发展壮大。世界各国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对策。今年以来,重庆市綦江区另辟蹊径,打出“组合拳”,力求为中小企业发展“雪中送炭”。
重庆市綦江区金融办一班人在深入调研、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融资,首先讲究的是信用问题。因为资金要跨时间、跨区域流动,对于贷款机构来说,贷款企业的信用就是首要参考的因素之一。现在,整个社会的资金非常充裕,但是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却并不是很畅通。国有企业因为特殊地位,各地政府都比较重视,资金充裕,经营成本较低;中小企业却往往付出较高的借贷成本,也很难成功获得融资。究其原因,还是——“信用”二字。中小企业违约率高,导致了金融机构不愿放款。
中小企业违约率高,并不是个人行为。主要还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竞争不充分,金融改革不到位所致。此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有些企业重组、改制或者被淘汰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在此过程中,就极易出现违约行为。因此,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合作对风险控制十分严格。市场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就要出面来弥补其不足。
目前,重庆市綦江区为了帮助企业解决信用问题,首先通过做大国有担保公司,提升区域担保能力。原来綦江区有两家国有担保公司,每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今年,区政府将其中一家注册资本增加至1.5亿元,对另一家进行民营化改制,担保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担保公司是否愿意担保,由公司自己决定,政府不予干涉。此外,针对企业贷款急需的增信问题,綦江今年建立了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融资政府增信基金,与银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至于哪些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我们区成立了由政府出资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基金”,敞开对接银行机构融资产品,通过政府增信的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在操作的过程中,所有银行统一规则,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的贷款若出现逾期或损失,最终损失由政府增信基金与银行各承担一半。但是,放不放贷还是由银行来决定,政府不做重点推荐。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让银行能够按照自己的原则开展业务,政府只是辅助。政府通过增信基金来为金融机构分担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损失,以此来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
“融资难”和“融资贵”是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难题。“融资贵”主要就是因为风险高。融资的成本要能覆盖风险的成本,风险越高成本也就越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融资定价没有涉及到市场风险,以往总是由政府来管控定价。现在,綦江区政府不再对金融机构提价格要求,而是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市场风险机制来定价,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获得融资问题。
“融资贵”如何解决?綦江区的做法是: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綦江区融资性担保发展资金暂行管理办法》《重庆市綦江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基金管理办法》,用财政手段、市场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用政府手段来解决“融资贵”的问题。
“融资贵”就是因为信用不高,担保公司在担保时,需要收取3%的担保费。因此,綦江区就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担保费进行补贴。按照重点行业和普通行业分类,对重点支持类产业的融资担保费按担保融资额的2%补贴;一般类产业的融资担保费按担保融资额的1.5%补贴。纵观中央提出要担保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容忍度的号召,我们的理解是,提高“容忍度”,不是简单地放宽监管标准,如果这样做,是不尊重市场规律的。但是,要鼓励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我们就对担保公司因对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发生代偿后形成的损失给予50%的补贴,这样才能分散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风险,让金融机构放手去做。
从綦江区的做法来看,在打好上述一系列“组合拳”中,还有重要一环不能忽视,就是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从央企到中小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率太高。现在整个社会不缺资金,缺的是如何把钱转变为资本。没有投资渠道,资金变不成资本。那样,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它的债务就会越来越高。
今年,綦江区拟设立1个亿的产业基金,财政出资3000万元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向社会资本募集7000万元,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基金是全市场化操作,采取双重隔离制度。为了实现全市场化操作,财政投资的比例就不能超过30%,其余的70%由社会资金来筹集。这些产业基金的管理通过招聘专业的基金管理人进行操作,基金管理人仅受行业监管,不受政府管理。投资项目由基金管理人来选择,最后由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投票表决是否投资。这样一个操作过程摒弃了个人喜好,更加市场化、更加民主。通过这个基金把社会资本吸引到綦江区,也能把财政资金投到更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里。这样,企业的资本扩大了,负债没变,但是资金运作的成本却降下来了。
綦江在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中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而建立这些机制的前提就是改革了财政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方式。綦江区把各政府部门的政府补贴的项目资金整合后改变了使用方式,把过去“撒胡椒面式”式的补贴资金改为杠杆资金,充分利用金融原理,达到提高资金放大倍数的目的。比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5亿元后担保放大倍数可达10倍,政府增信基金的放大倍数也是10倍, 通过市场化运作管理,撬动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
今年,綦江区还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的意见》,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方式获得融资,主要以不增加企业改制上市成本为原则,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财政政策扶持,并按改制上市的场所分别给予奖励,切实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将来,我们还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引导促进綦江小微企业与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融资。到2020年,全区民营金融类机构注册资本将达到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