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农信社打造为极具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百年老店’,构建具有信合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重中之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田海舟认为,在金融业竞争格局和生存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前方的道路虽不平坦,但农村信用社仍大有可为。
“百年老店靠文化,企业文化在哪里?企业文化在于各族员工对农村信用社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靠制度规章的约束,不仅仅靠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领导班子把员工冷暖安危记在心上,大家就会把农信事业的重担挑在肩上。”田海舟在接受《农村金融》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疆农村信用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开展基层营业网点小食堂、小宿舍、小菜园、小阅览室、小健身房等“五小”工程建设活动;建立起了“以我为主、保险补充、医保兜底、‘爱心基金’救助”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惠及每位员工的健康保障体系,为员工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提供保障,全力打造了“信合一家”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全员的凝聚力。
建设信合“五小”工程
让灿烂微笑挂在员工脸上
“新疆农村信用社80%的干部员工分布在基层,做好基层工作,至关重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米力古丽·阿吉努尔向记者介绍,2011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共有营业网点1031个,其中农牧业区网点753个,绝大多数员工工作生活在偏远艰苦的乡村牧区,就餐、住宿等基本生活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文化娱乐生活匮乏,员工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幸福感,也对农信社的业务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困难重重,仍迎难而上。新疆区联社下决心推行“五小工程”,彻底改变偏远农牧区网点面貌,即开展基层营业网点小食堂、小宿舍、小菜园、小阅览室、小健身房等建设活动。
经过近5年的建设,新疆农信社各网点的“五小工程”颇具模样。近日,记者在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感受到了“五小工程”的魅力。
在“职工之家”里,两个乒乓球台、三辆动感单车、四台健身器械摆放得井井有条;隔壁的阅览室里,专业书籍与散文小说陈列有致;小食堂里饭菜可口、飘香四溢;小菜园里种满有机蔬果,生机盎然;按照酒店“单间”设计的小宿舍,更让员工有了家的感觉。
“‘五小工程’让大家心里暖暖的。”巴楚联社党群部罗灵芝2012年从新疆大学金融专业毕业,考入巴楚联社。“之前以为农信社的条件会比较艰苦,来到巴楚联社工作后发现,这里工作、生活的条件都很好。我家在图木舒克市,距离巴楚一个小时的车程,周一到周五都是住在联社的小宿舍、吃在小食堂,下了班经常到阅览室看书、到健身房锻炼,生活很方便,也特别充实。”
“‘五小工程’给了员工一个‘家’,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更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巴楚县联社理事长周强告诉记者,该联社共有员工226人,其中近几年新招聘大学生100人左右,“‘五小工程’及背后蕴含的‘信合一家’的企业文化,对于我们留住新招聘的大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疏勒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郭凌鹏对此深有同感,“疏勒联社从2011年开始建设‘五小工程’以来,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我们的存贷规模更是增长了3倍。在信合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家有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经过近5年的实践证明,‘五小工程’虽小,但以小见大、内涵丰富。”田海舟评价道。“农村信用社‘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注定了我们的工作环境较之其他金融机构更加艰苦。从前很多偏远地区行社存在着‘新员工不愿来,老员工不愿留’的尴尬问题,‘五小工程’的开展,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满足了基层员工的迫切愿望和诉求,也成为了各行社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进不来、不想走、舍不得”,新疆农信社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建设“五小工程”为打造这一优秀企业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田海舟阐释道:要将新疆农信社建设成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组成的专业团队,不达标的人员进不来;新疆农信社的平台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员工进来之后不想走;新疆农信社能够给员工提供合理的收入以及信合大家庭的温暖,员工面对“诱惑”舍不得离开。
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凝聚力,新疆农信社还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助力全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正加速打造‘三支队伍’,着力培养‘五类人才’。”田海舟介绍,打造“三支队伍”,就是打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现代金融意识、参与竞争能力和依法经营管理能力强的经营管理队伍;打造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专业队伍;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素质优良、职业道德良好岗位技能的队伍。培养“五类人才”,就是培养领导决策人才、专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岗位操作能手。
为此,新疆农信社建立人才成长基金,稳步实施“11151”工程,即力争用3-5年或更长的时间,力争培养100个博士,每人奖励20万元;力争培养1000个硕士,每人奖励10万元;力争培养1000个高级经济师等相关高级职称人才,每人奖励10万元;力争培养5000个中级职称等相关人才,每人奖励5万元;力争培养10000个持证上岗者,对每名合格者奖励1万元。通过实施“11151”工程,发掘现有员工潜力,激活现有员工潜能,营造人人成才氛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