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嵩山埋烈骨,千秋白水涤忠魂。河南省登封市白坪乡白江河畔,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内长眠着64位革命先烈,“救人民气壮山河,驱日寇献身中岳”十四个大字承载历史的厚重传承,穿透岁月的悠悠回响,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硝烟的岁月。他们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梁光印,就是让这些牺牲在白坪乡的烈士们有了“家”的人。
梁光印,河南省郑州市供销合作社土产杂品公司的退休老干部。他用20多年的时间为64位抗日烈士树碑立传,收集整理抗战资料并先后撰写了党史文章数十篇,共计百万字。
儿童团团长难忘“红缨枪”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解放区的太阳永远不会落,解放区的歌声永远唱不完……”回忆起那段抗战岁月,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梁光印仍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解放区的天》,也正是这首歌,让抗战情结在梁光印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932年我出生在革命老区白坪乡东白栗坪村。”他对记者讲述,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河南战役,豫西沦陷。为打击日寇,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的率领下,挺进登封白坪乡,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当地成立了儿童团,当时只有12岁的梁光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当时我带着村里几个娃娃在打麦场上给八路军唱《解放区的天》《大刀进行曲》,一口气唱了十多首歌。结束后皮定均司令走过来笑着摸摸我的头说,你们现在还小,当八路军还不中,就来当个小八路吧!我任命你当儿童团团长!临走时还交代我去找县长领红缨枪。”
接过红缨枪的梁光印给儿童团布置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八路军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给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唱抗战歌曲,宣传抗日救国。
正是这段儿童团的经历,在梁光印内心深处播下了追寻英雄足迹、为烈士树碑立传的火种。
退休20年立起64座丰碑
1986年,从郑州市供销社土产杂品公司退休后的梁光印决心发挥余热,为振兴家乡作贡献。他与一些白坪籍老干部发起成立了“振兴白坪老区经济协会”,发动群众养殖致富。同时,他开始着手调查在白坪乡牺牲的抗战烈士,并暗下决心要给烈士安个稳固的“家”。
1987年8月,每月退休工资只有20元左右的梁光印,却瞒着家人出资1000多元在白坪乡烈士陵园为两位抗日烈士立了碑。
“这两位烈士是我恩师李文正、梁锦文。”梁光印说,“我在党史办、档案馆查证资料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老师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
对两位恩师抗战事迹查证立碑后,梁光印更坚定了为其他烈士树碑立传的决心。为了查清更多烈士的事迹和基本情况,他不顾体弱多病,自己带上锅碗瓢盆,住到了村里,追访老乡查证烈士资料。他还奔赴全国各地搜集烈士资料,最终查清了在白坪牺牲的64位革命烈士的基本情况。
1998年5月,梁光印准备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1万多元在白坪烈士陵园为其他烈士立碑。他把儿女们召集到一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试探:“你们若不同意,我就把钱分了。”没想到,儿女不但没反对,还给予极力支持,“给烈士立碑是件好事,我们不要这钱,如果资金不足,我们帮您凑钱。”
得到家人支持的梁光印干劲十足,20多天里,他在白坪烈士陵园先后为徐子荣、陈天佑等八路军抗日烈士立碑6通;为在白坪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和8年来在正面战场牺牲的白坪籍烈士各立碑1通;为中共地下登封县委会等旧址设纪念标记4处。
20多年里,梁光印每年有七八个月都在家乡搞调查研究。结婚59年的妻子说:“在腿不疼之前,他常年在白坪住着,不管刮风下雪都在做调研,经常到除夕才回家。现在我们都支持,也希望他为老区作点贡献,把抗战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用生命写史定格英雄事迹
为宣传革命老区、让世人铭记抗战历史,梁光印四处搜集材料,筹划为革命老区“写史”。
1990年8月,徐子荣的夫人孟松涛委托梁光印调访原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史料。受命后的梁光印,顶着高温酷暑,历时半月,走访抗日老干部、老战士和当地群众,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然后组织材料寄往北京。孟松涛看后称赞,“老梁调查得非常翔实”,并汇款2000元作为辛苦费,梁光印以“查无此人”按址退回了。
“为了挖掘革命史料,了解英烈事迹,老梁经常背着一个挎包,徒步走乡串村,与时间赛跑,挽救了很多历史资料。”登封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主任王云琦对记者说,“他白天写,晚上也写。夏天没有空调风扇,就光着脊梁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04年清明节,梁光印与被誉为“军中高玉宝”的八路军老战士高林书相见,两人互诉撰写白坪革命史的愿望,随即一拍即合,两位身患疾病的老人以笔为枪坚持写作。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凝聚两位老人心血的《白坪春秋》出版发行。
2007年,梁光印与汝州市作协会员李伟恒决定用文字把革命先辈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记录下来。两人找到河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王怀安,三人一同到原皮徐支队驻扎地,征集军史资料,写出《嵩箕烽火》10章22万字初稿,后改名为《豫西狂飙》正式出版。
20多年时间里,梁光印先后撰写了《皮定均司令员对豫西抗战的回忆》《谁是皮定均司令员要寻找的“李大娘”》等数十篇党史文章。
“我写书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让人们记住那段抗战历史。”梁光印充满感情地说。
校外辅导员
让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1990年,梁光印被白坪中学聘为校外辅导员。2006年3月,他又被市老干部局和关心青少年工作委员会聘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报告员和特邀委员。每年清明节,梁光印都回家乡与学校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到白坪烈士陵园瞻仰先烈,教育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有效果,梁光印“不讲大课,在不耽误学生上课时间的前提下,利用自习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一个班地讲”,先后进行了几百次的革命教育。他还组织白坪乡老干部对在校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受教育师生达几万人次。
如今,梁光印依然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战精神而奔走着,“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就想多做一些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岁月。不让抗战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档,让抗战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