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道: 战火中亦文亦武 离休后情系供销
□ 本报记者 李彩琴
郭力道老人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他于1983年离休,离休前系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如今的郭老,身体还很硬朗,每天都要出去散散步,午休后还得读书看报。听到记者要采访他关于抗战时期的事,老人拿来了资料,认真讲述起来,生怕有所遗漏。
郭力道1921年2月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东宜亭村,1938年5月参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1938年那会儿,他在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由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长程子华兼任)三营工作组任工作员、支队政治处任宣传员。当时,一支队是发展最快、组织最严密、力量最强的一个队伍。因为他17岁参加战争,年纪小,所以主要在地方工作。但是,地方工作也有危险。有一次工作期间,他们接到村民报告,日本骑兵进村了。当时他们有3个人,就急忙穿上便衣装扮起来。一个扮成学校教员,一个扮成工人,他到一个老百姓家里装扮成其兄弟,终于混过了日本人的盘查。等日本人走后他们就赶紧转移,怕日本人再回来。那个时期,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抗战时期,郭力道做过不少工作,可以说是“有文有武”。1939年3月至1940年4月,他在支队政治处及改编后的晋绥军区暂编第一师三十六团政治处刻写油印。后来,1941年底在暂一师政治部任编辑干事,负责编辑部队的报纸《长城报》及文艺杂志《长城》,并兼任干部文化训练队党支部书记。在当时,文字工作对宣传抗日思想、团结抗战军民非常重要。如今,郭老热衷于读书看报也与当时的经历不无关系。
浴血奋战是抗战中的常态。上世纪40年代初,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阶段,部队减员严重,暂编第一师实行精兵简政,撤销师级建制,将原有的3个团缩编为一个三十六团(后来一直存在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1943年1月到1944年秋,郭力道任晋绥军区二分区三十六团三营七连副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在培养干部、准备对日寇进行最后反攻的号召下,1944年10月,调晋绥军区教导团第一队(军政干部队)学习。后来,为了保证军事运输的正常进行,并准备于必要时发动铁路职工参军。1946年1月至同年底,郭力道在平绥铁路西段管理处,先做工会工作,后任管理处秘书。郭力道老人回忆说:“那个时期小仗天天有。有一次,敌人中了我们的埋伏,大部分日本人被打死,让我们非常振奋。但是,也会有自己人在战火中牺牲。比如,支队长周平(音)背上中枪……有的战斗非常惨烈,一个连100多人,我们牺牲了43人,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
解放后,郭力道转到地方工作,先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处处长、商洛专区专员公署副专员,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地委副书记等。1979年4月,他来到陕西省供销合作社任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同年兼任纪检组组长、商业部西安生漆研究所所长。1983年从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离休。
尽管离开了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岗位,但郭老的离休生活还是绕着供销合作社转。今年4月,陕西省供销合作社老干处组织省社机关6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赴阎良参观科农、丰宣、众天蜂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五统一”服务、甜瓜的安全追溯系统、电子商务等,让郭老倍感新鲜。而看到基层社能够带领农民发展的如此之好,郭老感到由衷的高兴。
今年,94岁高龄的郭老欣闻中发11号文件发布和“六代会”召开,动情地说:“我曾经是供销合作战线上的一员。供销合作社成立60年来,与农村和农民的关系密不可分,甘苦与共,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相信在今后,供销合作社仍会为‘三农’发展尽心尽力,创造出更优异的业绩。”
周树奎:浴血沙场 保家卫国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周树奎老人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健在的49名抗战老兵之一,连云港市灌南县北陈集镇八庄村人,今年已是88岁的高龄。入伍时的周树奎,年仅17岁,后隶属华野十二纵104团二营。
1943年,和周树奎一起参军入伍的同乡共有13人,到解放后,只剩下3人,而现在仅剩他1人。耄耋之年的周树奎老人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纷飞和战友的舍生忘死,颇为失落的同时不禁感慨:“在那样的年代,尤其是参军抗战,怎么可能没有伤亡?我自己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一个是运气好一些,另一个可能是与自己当时在部队从事为机枪装弹有关。”
周树奎老人回忆自己参军后第一战——在江苏宿迁的沭阳徐溜(今淮安与沭阳交界处),他所在的部队准备将这里的一处据点拔除。当时这个据点有日伪军30多人,配备了重机枪和小炮,而周树奎所在部队虽然准备了两个连,但装备很差——只有一挺重机枪。战斗打了很久,据点却迟迟没有拿下,而这时敌人的援军又从淮阴地区赶来,还开来两辆汽车,指挥战斗的指挥员怕被敌人包围,无奈下令撤退。不幸的是,在徐溜东北部的一条河边,周树奎所在部队被追寻而来的敌人追上,机枪班班长赵家兵不幸牺牲。周树奎和副班长带着机枪最后退了下来,后来敌人一直追到马厂附近才退了回去。这一战,周树奎所在部队牺牲了不少战士,消灭了10多个敌人。在撤退过程中,周树奎从山上滚落下来,全身多处受伤。
如今,只要说起当年的战争经历,周树奎老人都如数家珍。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在灌云县同兴东边遇到从板浦前来扫荡的敌人。“日伪军看到当地老百姓的东西就抢,战士们每个人都非常气愤,纷纷表示要给他们一个教训。部队首长接到大家的请战书后,经过研究决定在张宝山附近好好地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于是,周树奎所在部队准备了两个连的兵力,埋伏在张宝山的南边,周树奎和机枪班长负责火力支援。然而,一直等到第二天敌人都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后来才知道,由于消息泄露,敌人在张宝山的北侧待援,周树奎所在部队只好撤退。
后来由于工作上的变动,周树奎回到了家乡,与地方上的同志一起与汉奸作斗争。1948年,周树奎受伤到盐城阜宁一线养伤。解放后,他在灌云县新安区三友乡任过乡长,之后在当时的北陈集公社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大队代销点售货,再以后一直是生产队长,从事着农村工作,直至退休。
提起周树奎老人,当地人都说他是连云港的骄傲。而事实上,奋勇抗敌的他只是无数抗战群像中的一个缩影。这些抗战勇士不仅是连云港的骄傲,更是全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