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供销合作社的社有企业,成立于2010年12月的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就从昔日“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戈壁荒滩上,建造起现代化的日光温室、修筑起冷藏保鲜库、运用起全自动育苗生产机,将那些平日里卖不上价的瓜果蔬菜因加入“绿涵”品牌而摇身一变成为深受都市白领欢迎的高档时蔬,并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靠种植高原夏菜致富的创业之路。2014年,年轻的绿涵公司更是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年轻的企业有着如此惊人的品牌魅力?
让利,让绿涵凝聚力更强
“农”字号企业难管理,难就难在与农民打交道上。不少农企从业者在采访中曾向记者大倒苦水,“保底收入低了吧,农民不愿签订单;好不容易签了订单,农民常常不按规范经营,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交售的产品以次充好,胡搅蛮缠;市场价格上去了,农民又不愿按合同价格执行,‘坐地起价’是常有的事情。细说起来,方方面面都是烦心事!”
然而5年来,上述困境却从未成为绿涵公司的苦恼,与之相反,5月—10月的交售旺季,绿涵公司的收购现场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种植农户拉着一车车的各类菜品依次排队交售,质量检验、过磅入库后,不问收入立马返回,从未发生过一起价格纠纷。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农户心甘情愿地与绿涵公司保持如此紧密的合作?
“我们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考虑到农户对市场价格不确定性的担忧,在整个签约、种植、收购环节给予农户足够的空间权衡利弊。”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建学告诉记者,在订单环节,绿涵公司只设保底收入不定收购价:即每年开春时,绿涵公司与种植群众逐户签订合同,但约定款项中并不标明具体的收购价格,只定一个亩收入保底价。如此一来,种植农户吃上了“定心丸”,无论到时产品价格如何,农户的基本收入都得到了保障,避免了来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的“谷贱伤农”;二来也为公司留有回旋余地,有效防止了收购时别的企业或商贩浑水摸鱼,扰乱市场秩序。
在整个生产经营期间,种植农户也不需要掏一分钱。农户与绿涵公司合同签订后,公司除了负责为菜农统一配送种苗、农药等生产资料外,还统一组织菜农参加生产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实现品牌化销售。种植农户只负责按合同规定的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其余一律无须操心。同时,绿涵公司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不按规程操作的农户一旦被发现,公司将会与其立即解除合同。此举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户试图“偷懒”“以次充好”的可能,为“绿涵”品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到了每年菜品下地上市时,农户须按要求及时运往绿涵公司交售,但绿涵公司只计数量不兑付现款。经营期间若有用款需要,可向公司借支。这样,即使有商贩以较为令人“心动”的价格收购时,农户因不知将来收购价到底多少而不敢偷偷出售,万一将来绿涵价更高呢!如此一来,基本可以实现农户100%的履约率。每年10月份收售旺季结束后,绿涵公司会和农户及时结算账款、核算利润,然后根据当年市场行情,科学核定兑现价格,扣除种苗、农药款及借款后一次性向种植农户兑清。而事实上,近3年来绿涵的最终兑现款都高于当地市场收购价近50%,合作经营的形式让群众非常满意。
“从表面看来,每年最终定价都远远高于当年市场行情,公司收益应该是少了。但实际上,绿涵公司依据收益给群众一个合理、满意的价格,不因暂时小利让农户瞻前顾后,最终收获的是合作农户对公司的信任和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王建学解释道。
真诚,让绿涵销路更宽
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什么农业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难”就难在没有市场,这一点在农业企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前两年还备受欢迎的品种,可能今年就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价格还抵不上人工采摘费,最终导致新鲜果蔬烂在地里的案例屡见不鲜。作为在市场打拼多年的“淘金者”,绿涵公司的管理层深谙其中道理。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绿涵公司创新提出了“订单种植、定点运销”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在创业阶段,王建学带领一班人充分利用多年积累下的人脉,积极找市场、寻下家,数十次下广东、赴安徽、奔福建,只要有一丝消息、一线希望,就不辞辛劳一趟一趟地跑,考察市场、学习经验、洽谈合作、签约合同……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在公司建成之前,绿城公司就构建起了一定规模的销售渠道和网络,甚至对接了一定额度的“订单”。
在守业阶段,基于公司在创业阶段打下的广州、徐州市场,绿涵公司始终把市场开拓、维护作为“第一要务”,逐渐与市场合伙人建立起了进退一体、风险共担的市场利益关系:首先,在销售端,公司派人直接参与产品“下车进市”,尤其是在蔬菜主要销售市场——广州和徐州,绿涵公司还派出专门人员长期驻扎,协同合伙人建立销售专柜。从运输车辆进场到蔬菜下车、进市,直接参与到市场终端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在公司运输车辆返程时,绿涵派驻员工还会收购当地水果运往张掖销售,确保不跑空车,保证公司收益最大化。其次,在收购端,合伙人派人直接参与产品“下地装车”,即在蔬菜成熟下地之际,广州、徐州市场合伙人派出专门人员驻扎绿涵公司,配合公司进行收购储存、质量监测、包装运输事宜,直接参与产品进市的前端环节。最后,在收益环节,双方先全力以赴共同完成市场运营所有环节,再根据合作约定进行账目核对、资金结算、利润分成,各取各的收益。
与一般的市场合作关系不同,绿涵公司不是单纯地从事生产,而是全程参与市场各个环节,与合伙人共同建立起从种植收购到进市销售“一条龙”的市场体系,进价多少、售价多少,你知我知、一目了然,互通有无、休戚与共,从而从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因信息不畅、资金结算等因素引起的“误会”或“纠葛”。这样就从根本上维系了市场运营,避免了误时、误工,保证了收益最大化。同时,又巩固了双方步履一致、“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战友”关系,稳固了长期合作的基础。
机制保证合作,合作赢得发展。在与合伙人的精诚团结和共同努力下,近3年来,绿涵公司每年蔬菜销售量都在10万吨以上,销售旺季每天发往广州、徐州等地蔬菜达300吨以上。2014年绿涵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利润2430万元。预计2015年年底将实现年营业收入2.3亿元,利润2900万元以上。
对话
记者:公司如何整合员工的凝聚力?
王建学: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努力,为了激发员工热爱公司、建设公司的豪情壮志,增强员工以公司为家的集体荣誉感,让员工体会到“公司发展我发展,我与公司共荣光”的互相依存感,公司对优秀员工一律实行重奖。在今年年初召开的201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公司为全年奋战在一线的38名优秀员工奖励发放了近14万元的奖金,其中有3名同志拿到了1万元的奖金,开创了甘州区民营企业拿巨资奖励员工的先河。
记者:作为区域龙头企业,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王建学:去年年初,绿涵公司凭借过硬的实力入选甘肃省组建的农产品“卖难”应急处置救助队伍。今年6月,受前期蔬菜价格偏高的影响,加上农民种植的盲目性,娃娃菜种植面积偏大,又没在销售上打开“时间差”,出现了“一起下地同上市场”的滞销局面。绿涵公司在销售完自己订购的娃娃菜后,在恒温库夏季运行成本居高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打开贮藏2万吨的蔬菜恒温保鲜库,向全区周边地区大量收购滞销的娃娃菜,把菜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履行了一个“农”字号企业为农服务的责任担当意识。
记者:公司未来有什么规划?
王建学: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公司未来规划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领域。利用荒滩新建占地600亩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金张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第二,扩充库容。投资1.34亿元在沿河村荒滩建成50间蔬菜水果保鲜库,总面积20000平方米,总库容量达到5万吨,可保证4万亩以上的菜品收贮;
第三,延伸链条。计划新建占地270亩的废弃菜叶处理厂;
第四,强化支撑。新建占地30亩的绿涵农民培训中心,提高技术服务力量和农户经营水平;
第五,丰富品种。加大花椰菜、青花菜、红笋、芦笋等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不断拓宽市场,增加农民和公司的收益;
第六,提升品牌。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追溯体系,巩固拓宽市场,做强做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