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说的是团结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整合才有力量。现在,在农产品经营上,聚合优质农产品也已经成为了主流。一站式购物不仅能快速吸引消费者,也是维护食品安全、推广生态健康产品的好途径。而除了整合优秀的农产品资源外,农产品要卖得更好、更高、更远,必须实现专业的品牌化。在品牌化的执行中,还要充分体现农产品品质。而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就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方式,每个地域都有其唯一性,在此基础上挖掘产品的特色卖点,再进行专业化的品牌包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现在,系统内的很多企业开始尝试着聚合优质农产品,整合区域内经济、人文、自然等优势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一系列系统内发展区域品牌的经营故事,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卖难”,助农增收提供可借鉴的模本。
“大别山,山连山,纵深起伏绵绵;鄂豫皖、三省十九县,穿过这山那一山,山山脉相连。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感恩大自然;叶泡茶,根入药,木生菌,山里人益寿百余年。野风情,原生态,都市游客情相关;真纯传千里,‘大别山宝’聚众缘。”这是湖北大别山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广告宣传语,它让我们知道了大别山满山是宝。可是,很多年来,因为交通不便利、资源太分散,这些珍贵的绿色资源并没能成为商品。在2012年,来自英山的汪龙溪怀着对大别山的一份热爱,投资2000万元创办了湖北大别山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10月,大别山宝公司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探索和融合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与供销合作社构建合作关系,邀请黄冈市和英山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投资入股,进一步加快了资源整合和品牌推广的进程。
特色品牌形成
58岁的汪龙溪曾是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于2000年开始,通过13年的努力把大别山英山蚕丝被发展成了中国名牌产品。“英山丝绸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并没有给老乡带来很大的利润。老百姓种养的农特产品还是不能销售出去,不能和市场进行灵活地对接,急切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把资源转化为商品。”说起毅然投资大笔钱建起大别山宝公司时,汪龙溪如是说。
公司要想成为农特产品推广的真正平台,就需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如果仅作一个产品,那就起不到平台的作用。现在,即使开一个淘宝店也得有10个宝贝。“所以,我们就是要整合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大别山里的资源,来把山里的农户集中在一起,做一个大别山农产品超市。”汪龙溪说,“或许有的人认为集中在一起会影响销售,其实不然,适当的产品在一起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临。”
大别山这座资源宝库要想得到充分挖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商标引领。思路清晰后,大别山宝公司并没有着急运作,而是请来了以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舒咏平教授为首,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八所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为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商标凝聚了企业文化精髓,不仅是一种智力成果,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商标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汪龙溪说。于是,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 在3个月的精心策划下,诞生了“大别山宝”商标及一系列宣传文案。“大别山宝”商标是以大别山体为背景,辅以“大别山宝”四个艺术字。 近年来,大别山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因此,以大别山来作为品牌的主要元素,不仅能够展现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能很快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急速整合彰显资源力量
公司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整合,所以“大别山宝”就成为了一个服务型商标,达到“大别山宝”标准的所有大别山区土特产品,经公司检验合格,均可贴上“大别山宝”商标进行销售。那么,在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同时,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产业化运作?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是必由之路。
2014年10月,大别山宝公司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探索和融合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与供销合作社构建合作关系,邀请黄冈市和英山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投资入股,实现了资源与市场对接、农民与加工企业良性合作、专业合作社与商贸公司协调发展,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大别山宝”实力的猛涨。
过去,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服务模式让山区群众记忆深刻,群众对它的依赖性很强。如今,供销合作社在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改革发展的精神指引下,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努力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在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大别山宝公司围绕资源和市场,有计划、有目标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已建成英山石镇张咀生产加工基地,按照集约化、规模化,有力地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社9家,涉及行政村31个,吸纳农民社员7600户,仅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就达3万多亩。除了自建合作社,公司还与当地150家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定期给合作社发布种植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合作社的种植品种和数量。此外,公司还与湖北省农科站及当地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合作,为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科技含量。
公司经营的虽然大都是“山货”,但是为了确保“大别山宝”品牌的信誉度,公司对合作社的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凡是已经有国家标准的产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没有国家标准的,就按照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就按照企业自建的标准。总之,大别山宝绝不能出现一个不合格产品,绝不能给‘大别山宝’这个品牌抹黑。”汪龙溪非常肯定地说。从2014年,公司组建了特产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从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以来来扩大公司自主品牌的产品份额。红灯笼辣椒的腌菜正是公司独立开发的产品。
现在,公司立足大别山、面向大市场、服务城乡居民和游客的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大别山宝”这个服务平台,将大别山区域内名、特、优、新产品汇集在一起,按照订单生产、加工规范、市场销售、共创双赢的管理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以定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真正实现了资源整合。截至目前,公司共收购农产品1530吨,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50多个、产品530多种。
市场推广凸显品牌价值
资源已经整合,品牌已经确立。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推广。
公司的市场推广进行得有条不紊。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在武汉东湖路、黄冈市东坡外滩商业街、英山温泉镇梦丝家大道151号、温泉北路洪广毕升温泉酒店内、广场路英山宾馆广场及大别山风景区建起了品牌旗舰店、连锁店、店中店等多个经营实体。此外,在广东东莞、深圳还设有4家连锁店。品牌旗舰店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大别山宝各式产品,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店。而连锁店和店中店,则是利用已经成形或客流较大的店铺资源来进行大别山宝产品的销售。在“大别山宝”店内,陈列产品除公司自主开发的“溪舟之恋”“美英山”“毕升缘”品牌外,主营以黄冈为主的3省19县及黄冈供销合作社系统的30多家专业合作社、40多家企业、50多个品牌、140多个品种的各类农特产品,这些农特产品均以“大别山宝”为统一注册品牌。从品牌旗舰店、形象店定位,到发展连锁店、店中店,体验与推广结合的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在间隔不到1年的时间里, “大别山宝”品牌在城乡居民和游客心中扎下了根,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3年7月28日,大别山宝旗舰店网上购物平台正式建立。“实体店不能在每一个大街小巷开设,我们就开通了大别山宝网上商城,通过京东、淘宝等网上平台以及微店来推广公司的产品。网上商城每逢旅游旺季都会有相应的促销活动,以此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山货’的实在和品质。”汪龙溪说。
到2014年底,大别山宝公司涉足大别山3省19个县48家企业、4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与农民建立产销关系的有30多种资源。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37.9万元。大别山宝公司通过“互联网+黄冈地标产品+大别山特色产品+城乡通、通城乡体验店“多途径融合的市场格局实现了小企业带动大市场、小产品整合大资源的作用。
对话
记者:大别山宝公司除了经营农产品,还涉及哪些业务?
汪龙溪:公司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开发大别山19县市的农特产品,指导企业按大别山宝公司的质量要求进行生产;二是关于大别山的旅游开发及旅游服务;三是以“大别山宝”品牌为依托,经营黄冈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及所属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
记者:您认为品牌对农产品发展意味着什么?
汪龙溪:大别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比较分散且缺乏统一的品牌,所以一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品牌化道路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促进资源整合,也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让农产品在互联网+的时代寻找到新的市场。
记者:为什么选择和供销社进行合作?
汪龙溪:大别山宝公司一开始就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进入市场,显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得到了社会认同,形成了小公司的袖珍效应。黄冈市供销合作社在市场中发现了大别山宝,主动提出要与大别山宝结缘,多次对大别山宝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看准了大别山宝公司创业精神、发展理念、营销模式、抓产业化的决心,决定以国有法人股参股大别山宝,占大别山宝股本份额的34%。这为大别山宝搭建了更好更大平台,黄冈供销合作社的参股对增强公司活力、整合黄冈资源、赢得更大市场、加速实现大别山宝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记者:明年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汪龙溪:在明年,我们会把分布在湖北、广州、深圳的网点统一起来,尽快完成品牌覆盖的目标,真正实现在大中城市都有大别山宝的销售窗口。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以自建形象店为引导,连锁加盟店则是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