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1号文件提出一个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怎么通过改造自我,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想要担当这个责任,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以及下一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要找准供销合作社的定位。
供销合作社怎么去服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从背景来看,改革开放36年以来,中国农业长期实现增产,特别是粮食。农业生产的发展确实为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甚至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是很有成就的。问题是面向未来,我们仍然担心粮食安全,特别是食品消费安全,担心的出发点就是我国对粮食、食品的消费顶点远远没到来。因为我国的人口还在增长,城市化还在推进,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还在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为7000多美元,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的膳食结构还要变化。
而在倒挂的问题上,国内批发市场的价格和进口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交易价格有直接的可比性。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前期多年内进口农产品到岸税后价格和国内农产品批发价格相比倒挂明显。当前,中国人多地少,现在农产品的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还有这几年的土地成本都在明显上升,成本决定了价格倒挂,恐怕是今后的常态,而不是近一两年的暂时现象。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2002年以来的11个1号文件所构建起来的“三农”政策体系,应该说发挥了很大作用。下一个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体系恐怕要进行反思,也要进行重新构造,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就是要从政策导向向竞争力导向改革。过去实行的农业政策也强调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效率,但是强调得不够,做得就更不够。今后就是要更多的转向竞争力,怎么按照竞争力的方向或者按照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线索来重新构造农业的体系?
具体到怎么去做,有五个方向:
一是经营规范的问题。下一步应该把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放在农业体系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去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一个量化指标——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当然这期间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很多方式,我非常赞赏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及一些地方正在做的土地托管。恐怕这个土地托管也是我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供销合作社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是要建立竞争力导向的农业建设体系。粮价物价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改革。最低收购价格恐怕面临重新构造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正在做,去年和今年都在试点,从去年新疆棉花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判断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是否成功应该有两个标准或两个维度,一个是说这个产品的国内外价格是不是并轨,从这个标准来看去年棉花价格基本上实现了国内外价格并轨,基本没有差价,这个目标实现了;第二个目标,农民的种植行为是不是有市场途径,目前来看是没有做到的。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希望下一步价格试点能够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让出通道。在今年农民种棉的意向调查来看,内地棉区种植意向下降30%-40%,价格补贴的改革对促进农民按照市场来调节种植结构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淡化,下一步恐怕要完善供给。
三是农业补贴问题。我国从2004年开始把原先补在粮食流通环节的钱,拿来改成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目前来看,这11年来总的效果还是好的,但对这套补贴的出发点和操作办法的批评也比较多。财政部、农业部近来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这是今年的一个探索,我希望今年能够很好地把试点做好,明年能够对农业补贴的这套做法做更大的调整,更多地补到从地理保护上,补到生产力的提高上。
四是调结构的问题。要提高竞争力,单靠农业的基础竞争力,也就是人均面积经营规模,是永远无法和西方国家来竞争的。达到10-15倍的面积即70-120亩,也就是几公顷,这个几公顷跟美国200公顷的平均规模相比仍然是小规模,这里特别强调提高农业竞争力就是要优化结构,结构本身就是竞争力,就是新的增长动力。调整结构当然要发挥我们的自然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发挥得越充分,实际上就是竞争力在提高。和国外竞争要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还有中国特色,我们的短就是土地密集型。
最后就是两个市场的问题。从理论上就是要弄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能封闭。下一步要把弄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文章做好,就是按照今年的1号文件来做。今年1号文件有一句话: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看起来很笼统抽象,但却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个革命性的提法,要按照这个提法去做,整个农业生产结构、整个农业生产的配置恐怕要有一个革命性的调整。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完成,应该是很长的过程。供销合作社系统对这一点要有很准确的把握。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怎么走出去的问题。现在农垦系统对此比较关注,那么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资源怎么整合,怎么走出去?这个“走出去”不是买地圈地,而是国外农产品流通,包括仓储流通等领域,中国怎么去增强控制力?实际上在这个大的趋势里,其实供销合作社系统有条件,有这个能力,也应该有这个战略眼光。在这个政策节点上,下一步就是要围绕提高竞争力,对现有农业政策体系进行反思,对未来农业政策体系的重构有一个整体的构想。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本文根据作者在6月6日—7日在京举办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高端论坛”上发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