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何破解?金融怎么给予支持?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以下统称农信社)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常态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路径,助推小微企业稳健发展。
小微金融服务难题:“三缺”
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据湖北省农信社最近对全省1000家小微企业问卷调查,有71%的调查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匮乏”,有63%的调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融资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三缺”问题,即:缺信心、缺信息、缺信用。
缺信心。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金融支持至关重要。但是,相对大企业,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小企业的破产率更高,风险更大。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小微企业创办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30%至50%。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续期只有3.7年,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规模企业,也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小微企业平均6-8年的存续期。加之,在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转型压力加大,人力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收窄。常规金融体系很难突破风险控制的条件去迁就小微企业融资需要,而造成小微企业融资信心缺乏的恶性循环。据调查,有60%以上的小微企业融资主要通过民间借贷解决,只有35%的小微企业在银行机构融资。
缺信息。小微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缺乏信息交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一般人员较少,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不够完善,财务制度也不够规范,搬迁相对容易,这使得银行机构在尽职调查时很难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
缺信用。小微企业通常规模小、资产少,特别是大量分布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几乎很难找到较为不易贬值的抵押物,这使得银行机构很难控制信用风险,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加强、银行机构希望贷款能够有更多风险缓释手段的情况下,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小微金融创新路径:“六+”
农信社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是天生的战略伙伴和“天然盟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农信社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农信社要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加快创新步伐,积极探索六“+”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在落实银监会小微企业 “六项机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小微金融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行“四化”。一是机构设置专业化。成立小微事业部,专司小微企业贷款服务工作;二是贷款审批权限差别化。下放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贷效率;三是贷款定价灵活化。灵活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对政府重点支持的小微企业项目及一些低风险业务实行优惠利率;四是绩效考核人性化。明确尽职免责规定,提高小微企业客户经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互联网+小微金融。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金融资源配置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渠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最大的诉求就是低门槛、高效率,而传统信贷模式高抵押门槛、繁琐的审批流程和实际高成本使得小微企业难以承受 “融资之痛”。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和新模式使得这一难题有了破题的可能。利用大数据挖掘小微信用,实现小微客户融资“全流程在线、全自动化审批、全数据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提高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和放款效率。同时运用循环贷款技术,随借随还,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融资需求,大幅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政府增信+金融增信。增强企业信用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点。但目前大多商业性担保公司不愿意对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即使提供担保其手续费也较高,小微企业难以承受。为此,要做到政府增信与金融增信相结合。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增信支持。同时实行低收费,不以赢利为目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引入保险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大力推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以保险产品联合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后盾,构建“政银保企”合作贷款体系,使小微企业在无抵押和无担保的条件下,以合理的融资成本获得信贷支持。
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小微企业量多面广且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金融产品和要求不尽相同,农信社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一方面,围绕存量客户中信用记录良好、政府鼓励支持、现金流充足的小微企业,开发推出“账户流量贷”等信用类贷款产品,改变依靠抵质押和担保的控制方式。同时,推进产业链合作联盟,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链接上下游小微企业,把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信用联盟,积极探索推广“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等信贷产品,引导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信用共同体,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四变”:实现从“等客上门”到“上门问贷”的营销方式转变;从关注抵质押物到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担保理念转变;从扶持单一客户向“批发”和“集群”转变;从借助外评到以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内评转变。
风险控制+风险补偿。小微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风险可控。为此,农信社要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和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在内部,实行“4333”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模式:贷款调查坚持“四问”,即问企业的资金需求、借款用途、还款来源、经营状况等,掌握企业信用状况、市场前景和贷款风险可控程度。每月现场检查“三表”,即查水电表、工资表和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信息核实依靠“三网”,即登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人行征信查询系统和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及时搜集企业的真实信息。按照“三个一”的要求加强检查,即与贷户见一次面,进行一次评估,写出一份分析报告,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抵押品、贷款运行状况。
在外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要拿出财政资金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银行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形成的风险损失,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同时,对银行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实行贷款增量及贴息奖励政策,调动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在信贷支持企业做实间接融资的同时,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鼓励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挂牌企业向更高层次的交易市场转板。支持发展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及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和公募基金,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股权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加强对小微企业债务融资辅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