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加农产品冷链物流比较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产品冷链物流较为发达的加拿大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为飨冷链物流业界和读者,下面就中加两国冷链物流的差距和差异做简单的介绍。

    软硬件供给

    基础设施。加拿大主要是海运、铁路、公路、民航和河运等多式联运。我国主要为公路和铁路,公路冷藏保鲜车辆仅占货运汽车总量的0.4%;铁路冷藏车占2%,且多为陈旧机械式冷冻车皮。现运输设备仅能满足市场25%的需求。目前我国有冷库2万座,分布不均衡,大都年限较长,设备老化。其中新型装配式立体化冷库不到20%。自动温控区间较小,难以适应冷链物流的发展。   

    信息化建设。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智能高效,全程监控,实现无缝对接。而我国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刚起步,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处理和传递信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如RFID智能监测、条形码、车载GPS、GIS等,应用水平低,尚未普及。

    物流技术。加拿大普遍利用自动温控及检测设备,物联网和卫星定位等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实时对冷藏温度变化、车辆运行、油耗和开门次数等,全面动态监控。我国不但此类技术落后,而且在农产品预冷、低温环境下分级、卫生管理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技术上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专业人才。相较传统物流,冷链物流具交叉性、边缘性及复合性。如冷冻工艺学、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品控安全和电子商务等。加拿大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物流人才济济。我国高校没有设立相关学科,从业人员大都由传统物流转行,师傅带徒弟,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4%。

    市场化程度  

    冷链物流体系。加拿大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产、供、销一体化,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中间环节少,物流体系安全高效运转。我国则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衔接,在整个环节中,迂回运输,重复分拣整理,“断链”时有发生,增加了农产品损耗,提升了物流成本。    

    第三方物流。加拿大市场化程度很高,大都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从全球化角度来管理和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我国冷链物流刚起步,区域性强,市场规模不大。据第六次中国物流供给状况调查,大部分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仅5%。除中外运、中粮和双汇等外,其他中小企业均难达国际冷链标准要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占据很大份额。组织规模化生产,与超市对接,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起关键作用。我国市场化程度偏低,近年虽引导开展农超对接试点,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扶持,在实践中并不规范。加之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竞争力不强,目前尚难实现农超的圆满对接。

    法规和政策环境  

    法律法规。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以依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尚不完善。政策大多为意见和规划,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国外发达国家,条款不符国情;或缺乏相应技术和组织机构,难以实施。

    物流标准。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制订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并实施严格的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制订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已有标准覆盖面小,大多在储运环节,缺少上下游衔接管理与销售环节规范。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间交叉重复,或为指导推荐性标准,不具强制可操作性。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速冻、肉食加工、冰淇淋和奶制品及外贸企业,只遵循企业自身标准。   

    政府扶持与监管。加拿大经验表明,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十分重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一方面政府扶持不足,如冷库投资、RFID和GIS等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扶持。   

    此外,在发达国家,没有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就没有市场。而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集贸市场开放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常温流通司空见惯。从田间到餐桌是否保持低温状态,并不关心。民众冷链意识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石坪 姬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