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可以看作是以员工的需要为核心,把一系列工作用服务的意识贯穿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每个具体环节都融入服务理念,才能充分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培训活动,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农信社在实施员工教育培训中,应从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这一层面对员工教育培训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审视和探讨,从意识深处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并把它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全过程。
以“员工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在服务成为一种商品的条件下,判断商品价值的多少应该以服务质量的高低为标准。从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既然培训工作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服务来满足员工需求的过程,那么提高服务质量,就是搞好员工培训的先决条件。培训工作所具有的服务质量是由员工在主观上从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感知中去判断的。因此,作为培训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该以员工的需求为核心,将服务意识贯穿到整个培训的全过程,包括对培训项目的发掘、策划、论证、培训计划、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师资的调配等等;还应该坚持以工作目标为标准,以参训员工的需要为内容,以工作实际为重点,尽最大可能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还要在最大限度尊重参训员工的前提下,不断修订、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努力达到并超越员工的期望,并为员工所乐于接受。
把员工的参与性和主观性贯穿到培训全过程。一是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在传统的培训活动中,无论在培训内容还是培训形式上,员工都是被动接受和参与,往往很难达到培训的目的和员工的期望值。而新型培训,恰恰要求在师生的接触环节上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从传统的“师本位”改变为“生本位”。俗话说“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以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改变培训方式,采取研讨式、案例式、对话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变员工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二是拓宽员工参与培训的渠道。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培训单位还是参训员工,都对培训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希望通过培训能切实起到“充电”、“加油”的作用,真正学以致用。面对这一新情况,培训部门应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方式和手段,不仅让员工参与到课堂教学,还要在培训项目开发、计划大纲制定、教师配备等多个环节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为员工提供全面和优质的服务。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不同,对培训的个体需求也就不同。需要切实了解员工对培训的需求,研究和探索心得培训方式和方法,及时提供形式多样、实用性强、节奏明快的个性化培训,努力营造和培育新的培训机制。一是“快餐”式培训。农村信用社在职人员往往工作繁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充电”,这就决定了在职员工培训可以采取“快餐”式教学,集中时间授课,丰富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员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的需要。二是“挖掘”式培训。培训过程中,应为员工提供展示、表现、确立他们潜在力量和创造才能的舞台,挖掘培训项目和内容,使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三是网络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媒体技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电子化学习,可以做到内容规范、时间灵活,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提高培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