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过节我加班。”母亲节的周末,在单位加班录入贷款申请人信息的王爽,更新了自己的QQ签名。
王爽是北方一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客户经理。最近,每天都有很多找她咨询贷款、申请贷款的个体工商户和想创业的人,忙得她团团转。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半年内,这是央行第三次启动降息工具,意在“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调查中记者发现,降息政策的连番来袭,虽然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形成了些许利好,但同时佐以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态势,却让中小银行更增了生存的压力。
“小微贷款利率”降不降?
国家政策导向明确、小微企业经营风险不减,对于辖内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降与不降,都有难处。
“像现在这样加班加点地忙贷款发放,前两年根本没有过。”忙碌中的王爽说。
她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几次降息后,小微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上门申请贷款的数量明显增多,“贷款利率低了,大家都想贷点钱做买卖。”
“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此次降息的目的,央行的这一指向很是明显。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银行业时,也明确表态,要金融机构发挥支撑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扶持小微企业“渡难关”。
实际上,为应对竞争、拓展市场份额,近年来,小微企业客户群体早已是农村金融市场里各大小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甚至,还有银行将小微客户市场的发掘晋升到发展战略层面。
但此番存贷款利率调整能否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并不容易。
例如,对于“融资难”,一位负责信贷业务的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升级,为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在贷款发放上也表现得更为审慎。
而对于“融资贵”问题,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很难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
对于上述论断,该人士分析说,虽然央行下调了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但同时也扩大了浮动区间的上限,短期内,银行存款利率很可能“不降反升”,导致资金成本上升。由于贷款利率等于“银行资金成本”加上一个“风险溢价”,且后者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很难有大的下降。
“因此,实际的贷款利率很难大幅下降。”上述分析人士强调。
截至记者发稿前,王爽所在单位将贷款利率调整为一年内基准利率5.1%,一到五年5.5%,五年以上5.65%。
“价格战”还打不打?
利差空间再度收窄、利润增长压力加大,这一次,“价格战”打与不打,都纠结。
其实,对于此次存贷款利率调整,银行圈里是早有预期的。超出大众预期的,是众银行相对安静的反应。
回忆前几次央行降息,各中小银行纷纷争抢第一时间将存款利率“duang duang”地“一浮到顶”。但这一次,直到降息后的第三天,这种场景仍未再现。
对于暂未出现的价格战,调查中记者发现,总结起来,不外乎两大成因。
其一,是银行业利润增长压力过大,难扛“价格战”的高成本。对此,有业内人士已经算过一笔账: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25%,上浮1.5倍是3.375%。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1%,与上浮1.5倍的一年期存款相比,毛利差已经不足2%。“如果算上存款准备金、不良贷款拨备等,出现倒挂是分分钟的事。”
其二,是对上次上浮到顶后,部分中小银行被央行“约谈、给予窗口指导”现象的顾虑。并且,就此次降息,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指出,“对存款利率超出合理水平、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加以自律约束。”
“但不知道能维持多久。”对于业内普遍的“未一浮到顶”现象,一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工作人员有些质疑。
目前,在该工作人员所在省份的农村合作金融系统,除了三个月、六个月,以及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上浮30%外,其余类型的存款利率均上浮20%。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在上次央行降息的初期,该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存款利率的调整也没有“一浮到顶”,而是“各档次都上浮20%”。但是,“只维持了17天,便一浮到顶,至30%了。”
究其原因,他告诉记者,“别家银行有‘一浮到顶’的,让我们存款流失不少。留不住客户,只能打‘价格战’了。”
然而,拼利率并非长久之计。对于此次央行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举动,业内普遍认为,是对外宣告中国进入降息周期的信号。同时,也有专家预测,“年底前,还会有一次降息和多次降准。”
“未来降息或成常态化,中小银行还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一业内分析人士强调。
就应对之策,上述分析人士建议,“中小银行应该与时间抢跑,加速拓展中间业务,提高自身的利率定价能力和信贷风险把控能力。”
“多思考差异化问题,用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来绑定客户。”一位农商行工作人员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