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奶牛养殖业遇到了寒冬,奶企拒收、限收、压价现象严重,很多奶农开始倒奶、杀牛、卖牛,一些小户就撑不住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金兰奶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金兰英开门见山地说。自2008年之后,我国奶业发展陷入怪圈,2013年,由于奶农大量削减奶牛的存栏量,国内奶源供应不足,企业出现奶荒现象。2015年,受洋奶源冲击,国内奶源供大于求,企业再次拒收或减少收购国内原奶,河北、山东等地还相继出现奶农倒奶事件。
供求失衡不仅反映出奶业信息的不对称,更折射出奶业发展亟需解决的诸多困难。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针对我国奶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发出迫切的呼声,建议构建完善全产业链,支撑奶业走出困局。
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的奶业发展有基础、有潜力,奶制品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广阔。”3月6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谈到中国奶业发展的问题时表示。
余欣荣指出,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有三大利好条件。一是我们国家奶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有基础。经过这几年的支持和发展,特别是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的推动和发展,现在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户已经占到了整个养殖业的45%以上。奶牛的单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进一步缩小了和国际奶牛养殖业的差距。
二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的牛奶,特别是生鲜乳的占有量很低,人均消费量只有33公斤,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我们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会转化为奶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是质量安全有保证。农业主管部门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奶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支持奶牛养殖户提升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农业部连续6年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实施监测规划,累计抽检了12.5万批次,结果表明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状况是放心的,而且在持续向好。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奶业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难以取信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建委员会副主委、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赵皖平,建议从完善市场监测预警、产业损害调查与贸易救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构建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重振国奶的信心。
据了解,我国奶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监测体系,无法对奶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和预报。“这对奶企和奶农是致命的。”赵皖平建议,首先按照“总量基本平衡、市场波动可控、保护奶农利益、促进生产发展”的目标,完善乳品市场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奶业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国内外奶价的监测和预警;其次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严厉查处不标识复原乳的违规行为,从源头减少企业对进口奶粉的需求;加强对有进出口贸易权的企业管理,实行乳制品进口登记制度,实现进口乳制品渠道和用途可追溯;建立奶农与乳品企业价格联动的利益分享机制,推行原料奶价格保险机制,通过保费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对原料奶价格实施保险托底,帮助奶农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奶业生产稳定发展。
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保证奶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实中如何解决奶农“卖难”问题才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杨玉成也呼吁,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乳业发展速度、效益、质量的关系,促进乳业持续健康发展。
除国际乳品价格持续走低、进口奶粉大量涌入造成国产牛奶销量下降等因素外,我国奶牛养殖模式落后、优良品种少、单产低、鲜奶质量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以及环保等制约因素,都是导致“卖难”的症结。
杨玉成建议,应综合考虑土地、环境等资源承载能力,由“重数量”向“提质量”转变,实现集约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经营集约型、自主创新型和产业链一体化的现代乳业。转变养殖方式,全部实现规模养殖,变奶牛小区为牧场化养殖,推广先进技术,提升养殖标准。引导乳品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利润分成等多种方式与奶站、奶农结成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进一步优化奶牛品种结构,提高我国的优质高产奶牛比例,必须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杨玉成委员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现奶牛“户籍”化管理,优化奶牛品种结构,逐步提高奶牛单产,提高乳业效益。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模式,重点支持中小型牧场改造升级,推广“牛—沼—肥”、“牛—沼—电”等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设立普惠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奶业是“加工业的巨人,养殖业的矮子”,加工企业可通过上市、发债等多元渠道融资,但在向家庭化、规模化养殖转型的乳业上游,则面临投融资难的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认为,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理解更深入,这种天然优势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所以,政府应鼓励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小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专业、定向支持自身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
据了解,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国内奶业上游养殖业遭遇“融资难、利息高”的瓶颈。潘刚说,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专业支持农业产业链小微企业。建立既有大商业银行这类大企业,又有产业链普惠金融这类“小微动物”的多元化金融生态系统,做到联合与协同。
“通过对这些小微企业、农户提供有价值、直接化、集约化的金融服务,又可促进龙头企业的良好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升级。”潘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