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确保食品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
□ 本报记者 张番

 

  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政府高度重视、百姓极度关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农业科研人员深度探究的问题。两会期间,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进行了专访。他认为,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根本出路在科技。

    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升级

    为了减少化肥农药的浪费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政府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然而,在我国农业种植长期依赖化肥农药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陈章良认为,要达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科研专家、农民用户长时间共同努力。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特别要注重生产技术的升级,他告诉记者:“首先,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保护落后的企业,国家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应对生产企业起到倒逼的作用。企业在寻找出路时应注重研发环保、高效的肥料,例如叶面肥、微量元素肥料等,根据作物的需求施用,可以迅速提高化肥利用率。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大数据的应用中,利用大数据引导农民如何种田。例如,通过几十年对天气数据的积累预判什么时候应使用多少化肥农药,或是根据地域分布分析土壤里养分的含量和污染程度等。未来农业需要向精细化发展,化肥农药企业更应做出大量工作。”

    转化农业科技关键在推广

    生产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其科技的转化最终要落实到田间地头,而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认识和应用才是转化农业科技的关键。

    陈章良认为,国家必须加大对建设农村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关键环节是推广。他说:“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将极大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很多农民缺乏足够的农化知识,并不能正确地掌握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往往因为要效益,在不缺养分的土地上施用过量化肥,甚至在不了解病虫害的情况下使用高毒农药。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结合测土配方、虫害病理,给农民推荐科学的施肥用药技术。”

    因此,他建议,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技推广组织的指导和支持,解决科技与农业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上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下连农村千家万户,使农业科技的需求者、应用者和推广者三者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他呼吁,农业部门应通过财政补贴、项目等方式,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技推广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另外,要进一步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应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建议财政部增加专项资金总额,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表彰数量和覆盖面。

    此外,陈章良还提到,保障食品安全还应在农产品生产链条的两端环节加强监管。他表示,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执法,杜绝高毒农药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对于生产剧毒农药的生产企业要绳之于法,管住源头;对于还在使用的农民,要及时告知、充分教育。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力度,从农产品的监管来保障食品安全。对在农产品入市之前随机检测农药残留和食品品质,严格监管市场准入。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