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会场声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陈章良:

    加强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

    陈章良表示,在过去的11年时间中,我国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的粮食产量连续11年增长,粮食总量已经达到1.2万亿斤。这么大的规模随着社会的整个变革,以及各方面工作的快速进展,给农业领域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第一,劳动力越来越贵,农村很多人进城打工,农村能干的劳动力减少,生产效率偏低。第二,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第三,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就显得比较困难。这些导致了目前的农业最大的问题即主要农产品价格都比国际市场贵。无论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猪肉、羊肉、牛肉、牛奶、奶粉等等都比国际市场上贵,进口总量超过8000万吨,这是目前农业发展压力大的表现之处。

    陈章良建议,我国农业必须勇于“走出去”。第一,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农业“走出去”是我国农业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争取农业“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建议农业部牵头研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市场环境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进行生产经营,并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第二,加快行政制度创新。政府应当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权限和范围,引入市场中介机制,放松金融、外汇、信贷等监管,逐步实行海外投资自由化。第三,加强国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懂国际经营的人才短缺是影响农业成功“走出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宏观上需要国家教育体系的改革。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大“跨国经营”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在语言、跨文化运作、并购等领域加强培养,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 杨玉成:

    加紧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杨玉成认为,现行的农业补贴结构中,流通性补贴较多,生产性补贴较少。由于财力有限,在农产品价格补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农业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就得减少,而这方面正是改造传统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优化农业补贴结构,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投资体系,对贫困地区减免配套资金,调动农民、集体、社会参与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全面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当前我国农业险种较少,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特色林果业险种,扩大受益面。增加口粮作物补贴,稳住粮棉油这一重点。适当调减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补贴,将增量部分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此外,目前国家补贴网络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补贴银行账户不固定,群众领取资金困难。据统计,自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以来,每年都有10%左右农户的补贴账号变动,农户、信用社、财政三方缺少及时沟通,资金不能按时上折。因此,应当制定统一的补贴规程,实行惠民资金专账管理,一方面要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强化技术支持,对基层使用补贴系统的功能权限给予充分授权。另一方面要统一种粮补贴工作规程。其它惠民补贴参照执行,从各个方面确保补贴流程规范化、程序化。统一补贴各环节考核评估标准,有序规范各个环节。开通惠农资金专户,使各项惠农资金纳入统一管理,不同资金项目实行专账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炳生:

    用土地补贴取代现有农业补贴

    柯炳生介绍说,我国的“四项补贴”(即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已经从2004年145亿元增加到2013年1700亿元。如果再加上新试行的对棉花和大豆的补贴,2014年的总补贴将超过2000亿元。此外,在支持价格补贴方面,国家还需要对收储部门支付数百亿元的补贴。

    柯炳生建议,要让补贴与价格分离。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所有的其他补贴归并到一起,建立土地面积补贴,即每个农户获得的补贴,只与土地承包经营的面积挂钩,而与种植的产品和价格无关。这样的补贴政策,对农民提供了收入支持,不扭曲市场,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并且操作极为简单易行。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提供了明确的固定的土地面积计算基础。只要每个农户建立一个银行账户,并捆绑上其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中央财政就可以通过银行直接将补贴发给每个农户。按照目前的补贴总额,全国平均每亩土地补贴额为100元左右。这样的补贴,从农民收入的角度,效率最高,因为,没有任何中间损耗,不会跑冒滴漏,也不需要别的操作成本。国家将来如果想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只需要调整单位面积补贴额即可。如果国家出于某种原因,需要重点支持某个地区,则可以只提高该地区单位面积补贴额度。

    实行土地补贴政策,可以实现三重目标:一是补贴效率高,国家从财政支出直接转变为农民收入,不发生任何中间损失,操作极为简便;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土地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三是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包括地区比较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

    改变农业补贴“普惠制”

    宗庆后提出,在农业补贴问题上要改变 “普惠制”的补贴方式。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依然非常庞大,普惠方式一方面造成国家财政压力比较大,但补贴分到每个农民身上数量又比较少,对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群来讲效果不明显,另外还可能造成不需要补贴的农民养成依赖和惰性心理,不利于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议政府要对确实需要补贴的人群与补贴方向进行科学分析,把补贴经费集中起来使用,向真正的贫困地区倾斜,彻底解决目前2600万左右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以及重点解决那些农民无法投入、也投不起的问题,例如新修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与良种推广等。

    宗庆后认为,必须防范国际大宗农产品冲击,保证我国农产品市场安全。目前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大宗农产品大量对我国出口,甚至许多农产品的到岸价比国内农民的卖价还要低,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影响我国相关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要科学精确分析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对国计民生有战略意义的大宗农产品产量及国内供需情况,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原则,对于那些我们自己能保障生产、而且从国家安全考虑必须依靠自己供应的大宗农产品,应当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限制进口,并大力打击走私行为。同时要把国内农产品的需求量与种植量匹配起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真正能够从从事农业生产中增收致富,愿意继续从事农业工作,从而保障我国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宗庆后提出要用以工代赈方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并在农村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土地整治、改造高产田等基础建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