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是腊月二十八,塞北小城的寒风中透着浓浓的年味。
当地位于中心街道的一家农商银行营业网点业务繁忙、人头攒动,这个面积不大的网点就在农商银行总部办公楼的一层。三楼中央是一个只有十几平米的小会议室,巨大的液晶屏占据了小半堵墙的面积,股市大盘的K线图在液晶屏上不断变化,农商银行董事长张华(化名)像往常一样坐在这里,紧盯着他的这台“大电脑”目不转睛地看着。
“我看大盘不是为了炒股,从股市的变动里能看到经济和投资形势的变化。我眼睛看不清楚,所以专门安了这个‘大电脑’。”二十年前张华在当地人民银行从事债券业务工作,多年来养成了每天实时了解股市行情的“老毛病”。
对经济投资走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格外敏感的“职业本能”,让张华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仍然能够为农商银行的股东们创造丰厚的回报,“这十年里,我这里的股东收益达到了300%。”张华说。
连续十年的稳健发展,并没有让张华对未来信心十足,“我一直都在恐惧中,先生存下去,再谈发展。”
张华“如履薄冰”的状态并不是个例。记者在返乡拜访中,从多位县域银行高管的言谈中,感受到了同样的情绪。
“越是之前经济活跃的地区,银行受到的影响越大,暴露的风险也越大,反而是那些以农牧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当地银行发展得还比较稳。”北方地区一家农村信用联社的高管告诉记者。
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变大,都让县域银行感觉到了浓浓的寒意。一方面,是有贷款意愿的优质客户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银行放贷款也越来越谨慎。“现在不良贷款多了,在贷款问责制下,信贷员也不愿意多放贷款,‘惜贷’现象又多起来了。”上述农村信用联社高管说。
“现在优质客户少了,我们的办法是回到从前,又开始自己培育优质客户。”张华所在的农商银行重点扶持了一批被其他商业银行“放弃”的企业,这些企业出现了经营上的危机,但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有时候新问题还得用老办法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企业’,我们又捡起了几十年前银行用的‘老方子’——驻厂信贷员制。”张华所说的“驻厂信贷员制”是银行深度介入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信贷管理制度。
前些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客户经理制的广泛推广,银行更注重对客户的公关营销、客户关系的维护,而冷落了以控制信贷风险、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为目的的“驻厂信贷员制”。
“现在很多企业发工资都要我们银行签字才能发,购买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也要由我们监督管理。”张华告诉记者,为了让员工做好“驻厂信贷员”,他们经常会开展相关培训,“光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还不够,请专家到企业做技术指导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出动出击。”深度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减少信贷风险,却需要银行投入更高的管理成本和人员精力,“现在我们只能这样,也必须这样,包括像‘扫街’这样的贷款营销方式,都是我们十多年前用过的办法,现在都要重新捡起来做。”张华说。
“用老办法应对新常态”的绝不止张华所在的这一家农商银行。与张华所在地相隔200多公里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面临的经济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这里的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办法就是十多年前的做法,重点做农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大企业的贷款基本上不放了。”
而类似的做法,也是苏北地区几家农商银行董事长一致认可的。“农户和小微企业遇到困境还可以重头再来,过上几年缓过劲儿,贷款还能追回来,可是那些规模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企业如果倒掉了,就很难再起死回生了,对银行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一家农商银行董事长分析说。
除了像驻厂信贷员制、扫街营销、注重小额贷款这样的老办法,加大信用贷款的投放也是不少银行的新选择。“之前经济形势好,我们都以抵押贷款为主,很少放信用贷款,这就把一批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客户挡在了银行门外。”
张华告诉记者,经济调整的阵痛看起来是坏事,却让人们更加珍视信用了,现在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风险反而比从前小了很多,“多投放一些信用贷款其实也是银行危中求机一条路径。”
“银行的日子是不如以前好过了,新常态也好、利率市场化也好,对银行未必不是好事,死掉一批银行,我们才能有真正胜出的机会。”总说自己生活在恐惧中的张华,其实并不惧怕最残酷的竞争。
“我的恐惧,来自于我要对我的股东和员工们负责。”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