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全国政协分组会议上发言时说,“银行是弱势群体”。
此言一出,惊呆四座。在很多人眼里,银行怎么看都不像弱势群体——论资产,银行财大气粗,影响金融命脉;论行为,银行有权任性,要贷款不容易;论收入,银行利润巨大,员工收入颇高;论形象,银行大楼林立,网点装潢气派……
但是,现实或许并非如此。
第一,银行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固有的脆弱性。由于货币和信用存在的内在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也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固性。从全球范围看,银行既是经济风险和经济不稳定的载体,也是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的集合。
大量企业和个人通过银行获取金融支持,将自身风险自然地转移到银行,最终银行成为经济风险和经济不稳定的载体。同时,由于银行之间、银行和客户之间编织着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旦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引起银行的连锁反应和危机,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固有的脆弱性。
第二,银行与生俱来就与各种风险紧密联系。在市场化环境下,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均衡性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矛盾冲突的客观性等因素,都可能给银行带来风险。在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财务上缺乏硬约束机制,盲目扩张规模,只考虑一味借款, 很少考虑资金成本与还贷能力。
而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远高于直接融资,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也因为此,很多人将当下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统统归结于银行支持不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银行自主经营的市场条件。一方面,在严格的管制下,银行行为被严格限制。利率定价要遵循利率政策要求,信贷规模要符合存贷比指标,运营扩张要受制于资本充足率,银行只是政策的执行者。
另一方面,银行还经常受到各种干扰。据审计署的报告,在约18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中,有57%来自银行贷款。很多时候,面对掌握巨大资源的地方政府,银行往往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在平时,似乎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对银行指手画脚。这不,国家发改委最近公布,对银行150家分支机构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罚款15.85亿元。
第四,当下银行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银行业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金融业,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社会直接融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渠道脱媒和融资脱媒的步伐逐步加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降低。而随着市场准入的不断放松,2014年底国内银行业已有法人机构超过4000家,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还将继续涌现,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纷纷进军银行业务。竞争对手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虽然还谈不上生死存亡,但可谓是内外交困。
所以,在全球经济发展陷入危机、国内经济趋于疲软的情况下,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难以独善其身,竞争的加剧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方面银行的利润增速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不良贷款大量上升。
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这其实是银行体系为全国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升级在买单。
据说张建国发言时,现场一片大笑,但是,很多银行从业者一定是笑不出来的。面对异常沉重的指标、十分挑剔的客户、不讲信用的老赖、日益严苛的制度,他们的确很弱势!特别是那些早上六点多就出门、晚上八点钟才回家的一线员工,他们可能要含泪问一句:你们这样哄堂大笑,真的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