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腊八祭灶,新年将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羊年春节就要到了,只见大街小巷忙忙碌碌购置年货的人们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人们,腰包鼓了。有的杀猪宰牛、有的网上淘宝,手机、电脑、空调飞进普通百姓家。此时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滋味,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父亲是一名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老供销。每到年底,父亲总是特别的忙,每天天南海北跑年货,赶着马车去送货,每天盘点库存到深夜。在那个年代,人们吃的、穿的、用的都离不开供销合作社。一到年根,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而在供销合作社买东西,最主要的就是“票”。粮票、布票、棉花票、煤油票等,只有拿上这些票证才能买到这些商品。那时候,置办年货都很简单。好户人家能买上几斤肉,蒸上几笼白面馒头,而普通人家都是凑凑合合地就把年过了。要是在大年初一能吃上顿团圆饺子,再放挂1000响的小红鞭炮,那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置办年货时,对联、年画也是必不可少的。临近年关,供销合作社门市部每天就会早早地把对联和年画挂出来。凌空的丝线上分门别类地挂着很多已经编好标号的对联和年画。这些年画上大都是一些吉庆祝福语,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恭喜发财”等等。价格也不贵,一张年画卖几分或几毛钱。顾客凡是看见中意的,就问:“几号年画还有没有?”如果有,营业员就会从柜台内取出,包裹好后送给他。如果只是剩下最后一张,就让顾客直接扯下悬挂的年画拿走。那时的年画都是纸质版批量印制出来的作品,纸厚且韧。虽然并不是很美观,但却是人们对新年的一个美好寄愿。
儿时过年的趣味还有许多,比如逛庙会、踩高跷、猜谜语,生活简单又快乐。一晃50年过去了,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是,春节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一直没有变过,它代表着团圆,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