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优势产业成就优质品牌
——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品牌打造之路
□ 本报记者 邱爽

    一个远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杂粮,以合作社为依托,经过短短6年时间的发展,便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产品,这就是声名四播的“金花寨”小米。面对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金花寨”小米。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如何实现在“劣势环境”发展“优势产业”的突破?又是如何实现“ 一把谷子撒下去,一项产业兴起来”的华丽转身呢?

    抱团取暖:凸显优势产业

    地处祁连山区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海拔高达2150米,全乡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稀少且贫瘠、长期干旱缺水,土地收益十分有限。然而独特的水土条件却造就了堪称“黄金品质”的小米——由于昼夜温差大且无霜期长,平均日照时间在14小时左右,致使金花寨小米的生长期长达180天,比同类小米生长期长了不少。经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检测,“金花寨”小米产品中硒、锶等有利于人体健康保健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其他地区小米产品的2—10倍。

    尽管小米质量上乘,但由于一直没有实现规模化种植,花寨乡长期得不到发展,2002年还被甘肃省确定为省级贫困乡。面对此种情况,该乡西阳村农民甄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找出症结所在,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经过观察和对比,他发现花寨乡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是导致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核心原因——当地农民长期保持着“单打独斗”的耕作方式,在全甘州区亩均生产值达到2000元时,花寨乡却还停留在亩均生产值800元的水平。此外,即便与外出务工相比种地收益甚少,但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当地农民还是不愿完全舍弃种地而外出务工。多数人选择春天种完走人、秋天收获再回乡,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地也种不好、又中断了外出务工,不少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被撂荒、被废弃。

    2008年7月,在张掖市和甘州区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甄彬成立了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此外,在花寨乡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将一部分长期撂荒或因务工未能充分利用的6500亩土地流转至合作社中。通过有计划的连片种植,一部分农民从土地当中解放出来,可以不受束缚地在外创业务工;另一部分农民则通过加入合作社开展科学种植,形成生产、收购、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更新。在2012年,合作社实现了亩均产值实现3倍增长、总销售额超过2700万元的既定目标。

    “规模化发展并不意味着种植面积的无限扩大,只有保障产品质量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甄彬告诉记者,在亩产实现大幅度增长后,合作社开始了精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新路径。2012年,合作社的谷子种植面积从6万多亩压缩到1.5万亩,从而为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农户意向性预订种植谷子的面积达到了20多万亩。考虑到自身条件,最终合作社将种植面积控制到了7.5万亩,谷子产量可达3万多吨。

    管理从严:科学种植增强实力

    “除了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科学化种植也是金花寨小米能够迅速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据甄彬介绍,长期以来,当地农民总是不能摆脱旱地谷子的传统种植模式,基本上都是以随意撒播为主,且不注重品种更新,更谈不上根据谷子所需的氮、磷、钾含量科学配肥。当地农民将这种谷子种植行为形象地称为“春种一袋子、秋收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如此粗放的种植模式直接导致了谷子产量和效益的低下。

    2008年,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地谷子种植先进经验。合作社从河北、山西等地引进10多个谷子品种,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结构制订出了沿山冷凉灌区特有的谷子种植技术规程,并通过不断地试验试种最终掌握了只浇一水就能获得丰收、缺水也能收获、春天特干地出苗等旱地谷子栽培种植技术。如此一来,使当地的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500公斤以上,谷子收购价也由最初的每公斤1.6元提高到合作社签订的保底合同价每公斤3.4元。相对于常规谷子品种每亩增收1526元左右,相对于种植小麦和大麦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引进34个谷子品种和2个糜子品种试验试种,筛选出“张杂系列3号、6号”等新品种。

    “针对我们这里群众观念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现状,我们合作社开始推行一套严格的种植管理模式,农民加入合作社后一切都要按照标准化实施。此外,在谷子不同的生长期内,合作社还采取了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和派技术员到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引导种植户科学种植。实践成果表明,这种‘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管理模式非常有效,谷子品质、产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甄彬告诉记者,该管理模式包括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提供农机具、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肥料配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十个环节。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土地产出效益,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良法良种,2011年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报并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总社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即“张掖市甘州区3000吨小米精加工项目”,以进一步扩大产能;2010年初至2014年年底,合作社还参与实施了“‘新网工程’——花西农副产品连锁经营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公司小米加工能力由原来的650吨增至3000吨,年新增总产值2100万元。

    品牌经营:借展销会华丽蜕变

    “父老乡亲都亲切地将我们的产品称之为‘金米’。这一方面源于我们注册的‘金花寨’商标,另一方面更源于我们对‘金牌’品质的坚守。”甄彬表示,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走好品牌发展之路,一直非常注重对本地小米品质的维护工作:在收购环节,合作社社员会对每个谷袋进行编号,且每位农户都有独一无二标记的包装,使得每一个批次包装代表一个农户。此后,无论哪一袋小米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生产农户那里;在贮藏环节,合作社坚持不使用防腐剂、色素、添加剂等化学制剂,认真开展防潮、防霉、防鼠、防菌工作,经受住了政府各部门多次不定期抽检化验及检查,没有出现一次抽检不合格的现象;在加工环节,合作社投资68万元引进小米“色选仪”,对初加工后的小米进行精选;在包装环节,合作社对小米进行精细化分类,把小米按营养成分、生长环境的不同包装成了高、中、低档真空包装产品,价格从每斤4元多到十几元不等,并设计礼品包装盒,每一个包装上都有防伪标签。此外,合作社还开通了24小时免费防伪查询电话和短信追踪。通过上述环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的全程监控,确保了所销小米的“金牌”品质。

    据甄彬介绍,尽管产量可观、品质上乘,但金花寨小米这位深居山野的“小家碧玉”也曾因为没有知名度而一度陷入销售的困境。在市、区供销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下,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树立起“走出大山天地宽”的观念,踊跃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展销会。最终,通过主动出击找市场打开了销售渠道,步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011年7月,在第十七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合作社与北京天下粮仓国际产业集团和兰州的金张掖土特产品店签订了2000吨小米的代理销售,尝到甜头的合作社开始在各大展销会上崭露头角。2011年12月,合作社先后参加了3个展销会,分别与香港康富盈美国际有限公司达成了500万港币的出口意向性协议、与海南新海源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300万元的意向性协议、与上海风之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2280万元的有机小米销售合同。

    此后,随着外销市场的不断拓宽和本地知名度的叫响,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渐渐有了底气,开始踊跃参与各类评选。在2011年获得了“甘肃金奖农产品”;2012年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和优秀商务奖;2013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2014年两度摘得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就是这样,金花寨小米从原来山坡上不起眼的小杂粮,成长为如今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这一过程中,金花寨小米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金牌小米”的称呼实至名归。

    合作社简介

    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张掖市甘民公路38公里处,位于甘州、肃南、民乐三县区的交汇处。是由甘州区花寨供销合作社发起、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及部分农民参股共同组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种植、收购、加工、贮藏、销售等经营服务活动。

    管理心得

    1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花寨乡,却恰恰是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高品质小米的诞生。

    2在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不争事实的今天,“单打独斗”的耕耘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度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解放农村部分劳动力,更能通过规模作业实现亩产大幅度提高、产业链升级的效果。

    3外界环境不够理想,就从科技入手想办法。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种谷子品种,经过反复试种最终找到了旱地谷子栽培技术,为农户春耕高出苗率奠定了基础。

    4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现象,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自创并推行一套严格的“十统一”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带着农民干 做给农民看”,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5品牌的核心是对品质的承诺。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对收购、贮藏、加工、包装、防伪等多个环节的用心把关,确保了对金花寨小米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的全程监控。

    6尽管产量可观、品质上乘,但金花寨小米这位深居山野的“小家碧玉”也曾因为没有知名度而一度陷入销售的困境。在市、区供销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下,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树立起“走出大山天地宽”的观念,踊跃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展销会。最终,通过主动出击找市场打开了销售渠道,步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