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供销合作社紧贴“三农”,认真践行为农服务宗旨,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和县级供销合作社振兴工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供销合作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做法
(一)围绕打造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荆门市社主要在县市城区中心重点发展大型百货业态、社区便民店、连锁小超市;在乡镇重点发展区域性直营连锁超市和加盟连锁店;在村一级重点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农副产品购销经营网络,先后建起了中国农谷·荆门优质农副产品营销中心、钟祥金强农农产品交易市场、京山京源农贸市场、沙洋盛禾源农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以金城集团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成立了荆门市再生资源协会,加快规范城市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分拣中心、区域性集散市场和综合加工利用基地建设,形成了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以特许经营商品为纽带、以连锁配送为手段,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015个,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以专营公司—乡镇代批点—零售点为构架的经营网络,市场占有率超过70%,配送率100%。
(二)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荆门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作用,采取创办、领办、联办等形式发展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协会,通过联合合作,实现跨区域、抱团式发展。
(三)围绕缓解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加快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荆门市供销合作社从2009年开始强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通过加快与龙头企业对接,在开展系列化服务上下功夫,形成了商务、事务、村务“三务合一”的综合服务模式。商务方面,为村民提供生活资料、农资销售,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回收等,方便村民购买商品和出售农副产品,解决“买难”和“卖难”。事务方面,为村民提供手机入网、电话缴费充值、收发邮件、代收水电费、农机供应维修、机耕机收及招工、科技信息、收购信息发布,互联网信息查询、天气预报、红白喜事、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健身、计生服务等。村务方面,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和人员密集优势,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
(四)围绕提高为农服务实力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荆门市供销合作社坚持“项目兴社”战略,通过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基层组织体系及各大主营业务的经营网络建设。全市供销合作社已培植了以东方百货、金城集团为代表的骨干龙头企业18家,形成百货、再资、美食多业并举格局。
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以东方百货为龙头的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及以金城集团为龙头的再生资源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已搭建成形,具有较强带动力外,农资、农副产品还缺乏有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系统内的社有企业联合合作不够,现有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由于供销合作社的自身特点,导致优秀人才加盟少,职工年龄老化,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不强。
三是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由于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协调不够,供销合作社为农民群众提供一条龙、一体化服务的项目不多,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方式单一、服务不够及时。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超对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销售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力度不够,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连锁配送需要加强。由于龙头企业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代理商品,加之网点地域分散且大多经营日用百货,量小利微,配送成本较高,导致配送的商品销量大价值高的,连锁配送率低,商品竞争力不强。
有关建议
(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习近平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要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把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加大支持力度,将供销合作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统筹安排,让供销合作社在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体系中挑重担。
(二)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坚持自愿的原则,吸纳农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涉农企业等加入供销合作社,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整合基层社、社有企业等资源,推进与农户、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的联合与合作,采取菜单式、保姆式等服务模式,新型庄稼医院要强化物技结合,推广统防统治、测土配方、农资集中配供、农田托管等,为农民提供系列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
(三)创新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通过采取自建、参股、租赁等模式,积极参与全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布点建设与升级改造,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能力,推动社有大型连锁企业、批发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对接,推行农超、农企、农校、农网(互联网)、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会(行业协会、农展会)对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副产品卖难买贵问题,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创新服务手段,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整合信息资源,大力构建、完善、提升以农产品信息化为主的服务网络,全方位、多渠道、多样化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植保、防疫等科技信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期货、拍卖等新型交易方式,通过市场化与信息化、网络化的结合,创新交易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发展“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为重点创新流通业态,积极开展商品贸易、信息服务、农技咨询、企业推介等服务,形成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作者系湖北荆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