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山东省成为国务院批复的4个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让供销合作社获得了更大的平台,而为农服务中心的建设则是服务规模化的关键所在。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经过实践,探索出了3公里土地托管圈的模式,即为农服务中心辐射区域以半径3公里左右、面积3-5万亩为宜,其布局基本上为乡镇合并前的行政区域,与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部分专业合作联合社、农口服务部门融为一体,做到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为农民和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 “一站式”服务。
2014年10月8日,高密市政府出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原29处建制乡镇各建设1处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目前,已开工建设7处,每处服务半径2—3公里,服务农田3—5万亩,具备开展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农机作业、庄稼医院、农产品收储加工、农民职业培训等服务功能。如今,在山东省社的主导和推动下,3公里土地托管圈正在形成。今后,高密130万亩耕地将全部纳入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
在县域范围内全面建设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为农服务中心,以此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面。为什么要形成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服务圈又是如何形成的?记者近日深入高密,一探究竟。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呼唤托管服务
在高密西部阚家镇赵家街村,45岁以下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在家种地的。4年前,高密众鑫农产品合作社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流转费用在该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一半种粮食,另一半种菜。“流转费用高,而种粮食效益低,我设备也不够,不敢全种。”合作社理事长岳梦羲说。
2014年,众鑫合作社却一反常态,逐步扩大了种粮面积,因为离地3公里处有个初家为农服务中心。岳梦羲说,去年每亩地种粮食的成本,从原来的1200元降到800元,粮食产量增加10%,每亩地纯收入升至900—1000元。
赵家街附近的周家屯村,村民已搬到社区楼房居住,农具、粮食无处存放,离土地又远,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去种地。岳梦羲又托管了一些土地,这次几乎全部种粮食。
随着土地种植面积的增加,岳梦羲购置的农机具愈发捉襟见肘,雇工数量也直线上升。“比如说打药,一个人10多天才打100多亩,为农服务中心提供的打药飞机,一趟就能打500多亩。”
岳梦羲以小麦举例。原先农民自己种粮,成本有:犁地80元,播种25元,种子60元,底肥120元,追肥60元,打药二到三次40元,浇水二次120元,收割60元,用工4个320元,共计投入885元。为农服务中心托管服务后,犁地70元,播种20元,种子50元,二次包衣20元,肥料160元,打药两次25元,浇水两次110元,收割50元,用工1.5个120元,共计投入635元。加上产量提升和土地整理增加的10%面积,一亩地节支增效420元。
初家为农服务中心目前已为1万多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这个中心由高密市供销合作社和参股企业高密农资公司联合建设,前者以土地和100万元入股,高密农资投资600万元入股,购置了20多台机械,又以1∶3的比例从社会上整合了60多台机械,成立了土地托管工作队,为农民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高密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邱介福说,土地托管在山东兴起有几年时间了,但高密工业发达,农民离土不愿离乡,所以他们一开始认为托管在高密并不适用。但是,近年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高密30%的耕地集中规模经营,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显现出来。看准了这种趋势,潍坊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张长坤一头扎入高密,帮着研究搞土地托管,重点推广“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单式”半托管服务模式。
高密市委书记范福生跟记者说,高密8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随着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产权制度深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供销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可谓顺势而为。这些年,他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流转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农民收益固定不变,土地经营情况与农民无关,而流转费用高导致土地出现非粮化倾向。土地托管则避免了这些问题出现。
供销合作社卷“土”重来
随着为农服务中心的成立,有人说,供销合作社卷“土”重来。
说起当年供销合作社网破、线断、人散的经历,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新法有着切身的感受。
1985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张新法被分到高密市柏城供销合作社。1992年后,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农村供销垄断体制被打破,供销合作社日渐式微。下属企业纷纷关门,基层供销合作社也进入“倒闭潮”,截至2002年,高密20多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只剩下了9个。
高密市委书记范福生说,前几年通过破产重组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当地供销合作社系统逐步盘活资产,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这几年,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又带来新挑战,他们和生产厂家直接对接,不用我们的化肥、农药。”邱介福说,在这种情况下,高密供销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探索土地托管,2014年全面推开。
由于开展土地托管服务,胶河生态发展区所在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社又恢复起来,并在张家庄建设为农服务中心。
张家庄为农服务中心,高密市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参股的神泉山农产品公司、高密农资公司都参与建设,三方入股成立了农业机械作业队、农业技术服务队和农产品收储服务队。张新法又联合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果品、粮食、农机等7家合作社,组建了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合作社资源,形成了测土配方、机械化种植、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等完整产业链。
2014年,张家庄村民张新伟,把自家4亩土豆交给为农服务中心实行全托管,深耕、播种、起垄、覆膜、打药、收获等所有环节都放手,只管到青岛干司机。记者采访时,服务中心的6000吨恒温库还存放着农民的土豆,可直接进入威海家家悦超市,通过打时间差和质量控制,土豆每公斤价格高出市面0.4元。总体一算,土豆收入每亩提高750元。
通过托管服务,第一产业实现了“接二连三”。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强有力地吸引着涉农龙头企业。近日,当地龙头面粉企业——望乡食品集团与高密供销合作社一拍即合,相互参股深度合作,双方将共同投资2亿元建粮食储备基地。公司总经理王克武说,他们一直从国外进口小麦,加工后面粉出口欧洲,主要原因是国内的小麦要从千家万户采购,品质不一。供销合作社搞土地托管为企业化解了难题。
记者采访时,正在与省供销合作社全面合作的正大集团找到高密供销合作社,希望在其托管的土地上,种植特定的玉米品种,为企业提供饲料原料。
截至目前,高密供销合作社为23.8万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潍坊市供销合作社托管土地181.5万亩,而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托管土地则达到了825万亩,其中全托管120万亩。
科技推广
“最后一公里”需要服务圈
为什么要在原建制乡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2014年年初,范福生到张家庄为农服务中心调研时发现,其服务半径2—3公里、服务农田3—5万亩,这与高密正在建设的中心社区在位置上基本重合,产生了把所有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事项全部集中到为农服务中心的想法。
在初家为农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服务中心前厅设有咨询、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农产品检验检测、日用品、农资连锁店、粮食直补领取等相关服务内容,后院主要从事粮食储存、机械烘干、农机具存放、维修等。高密农资公司总经理仪亮说,测土配方、药残检测设备等是农业局提供的,现在银行的终端系统也进来了。
3公里服务圈实现了土地的精细化管理。以机械作业为例,潍坊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王沼东说,最怕农业机械“长途跋涉”,既耽误作业时间,又增加成本。一台采棉机开60公里的话,需要5个小时、2000元的油费。而且到农忙季节,经常出现为拦截农机而打架的事。
众鑫合作社理事长岳梦羲说,打粮食多了,晾晒成为难题,尤其是玉米经常发生霉变。如今有了服务中心的粮食烘干机器和储存库,粮食再多也不怕了。
2014年,高密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首次用上了飞机,高密市供销合作社和高密农资公司联合成立孚高农林飞防服务有限公司,借助省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公司的飞机,6万亩耕地,仅用5天时间就打完药,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的20%,节约费用40%,提高作业效率300-600倍,有效防治率达96%以上。
3公里服务圈也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王沼东说,去年他们到一处农场深翻土地,因土壤板结严重犁都折断了。现在,为农服务中心的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直接到每家每户。阚家镇东桥子村种植大户孟凡明说,这些年施肥“一炮轰”,土壤中的氮磷钾多了,但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剧减。配方施肥后,可减少化肥使用20%,土壤肥力还增加了。
高密还是山东省农业服务规模化的试点市,由政府购买服务,推行病虫害防治、土地深耕深翻、测土配方等。高密将这些服务交给了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将服务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