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创新多元服务新格局。农村金融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重组盘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机构向下延伸,重心下移,率先走好“服务”这步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村金融网点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成为精品网点、标杆网点,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和重点村设立简易服务网点,每月实行定时定点服务,减少金融服务网络空白点,为农民打开金融服务的方便大门。另一方面也要创办“流动银行”,对深山僻壤、隔河渡水的农村,组织专班人员实行专车专人定期送金融服务下乡,延伸服务触角,变“等客上门”为“上门服务”,为农村提供流动的金融服务。针对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推广,打通结算“瓶颈”,为“三农”融资和支付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彻底解决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贷款担保新路径。信贷创新要大踏步跟上新常态要求,在产品和业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普惠大众的信贷产品体系,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新型贷款品种和服务,重点开展抵押担保制度、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开展林权、仓储、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土地、养殖户水域滩涂、存栏畜禽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方法,还可适时开办留守妇女、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受到各级表彰的劳模、先进人物、信用示范户等信誉担保贷款直通车,推出联合贷款、联保贷款、社团贷款、龙头企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专业大户贷款等系列特色支农产品。同时,拓展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帮助农民改进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
创新政策激励新机制。农信社应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成为在农村网点最多、职工队伍最大、服务范围最广、投放涉农贷款最多的金融机构。建议地方政府以对“三农”信贷投放总额为依据,合理分配财政性资金。对在乡镇以下设立的网点纳入公益性岗位每年包干补贴。对支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实行免税,免掉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激发支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多地释放农村金融创新活力。今后,国家政策导向应该是,无论什么性质的金融机构,谁真正支农就扶持谁,谁支农的力度最大,享受的优惠政策就多。只有如此,才能让金融“活水”,浇“三农”之树。
创新改善“三农”生态环境新思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尽快出台保护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执法力度。对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金融扫盲”,让法律之手制裁“不良信用户”,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金融服务“三农”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开展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评级活动。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活动。让“诚信是金、诚信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人们内心深处种植诚信的花朵,并让诚信企业,诚信农民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获得创业发展更多的金融服务,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将失信者列入“不讲信用”的黑名单,对“老赖”实行联合信用惩戒,进行媒体曝光,让“老赖”寸步难行,插翅难逃,形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