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明,九三学社社员,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南京市人大代表。他身上的头衔很多,他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是,每一个身份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诠释。作为人大代表,他是百姓的代言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科技成果无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他来说,有机会可以把科研搞得更好、可以出更多的成果造福社会才是最重要的事。
他不是明星,但他的形象和事迹常常出现在媒体上;他不是官员,却常常收到百姓邮寄给他的问题反映。他二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服务群众,以洋溢于生命中的执着虔心履职,用不停歇的奋斗践行责任。
践行者: 学以致用 造福百姓
张卫明是一名术业有专攻的科技专家。
但凡到过张卫明办公室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个实验室。各种花草分布在办公桌上、窗台上、地板上,跟这些植物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满柜子的瓶瓶罐罐。“这是新疆的薰衣草籽,这是从皂角中提取的植物多糖……”说起这些瓶瓶罐罐,张卫明就像一位父亲说起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一样,从它们如何由树叶、草根变为粉末、颗粒,一幕一幕都娓娓道来。在他眼里每一棵小草都有独特的意蕴,是生态的,也是科学的。在他内心深处时常描绘着一幅幅用植物串起的发展区域特产经济的瑰丽画面。
革命老区河北涉县“特种经济作物利用研究示范县”的建设是张卫明为农服务的成功典型。张卫明认为现代农业应该是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有机整合,经反复比较,选定了当地特产的野生植物胡里豆作为研究开发的突破口。依靠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筹集资金就地建厂,综合利用丰富资源,很快就生产出高品质的工业原料和医药原料,迅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介绍说:“我们通过与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合作,在全县培植建立了156个千亩片胡里豆开发基地,在集中产区建起了胡里豆专业合作社。以关防胡里豆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技术,开发胡里豆深加工产品,建立了‘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的四位一体模式,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年收购加工总量达到4000余吨,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万元。从野生皂角提取的龙胶原粉被评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利用胡里豆加工龙胶原粉的新产品、新工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先后荣获河北省第十届技术交易会暨第七届发明展览会金奖、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奖,新产品开发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星火行动计划等,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高度评价。”祖祖辈辈“守着金饭碗饿肚子”的当地农民,亲切地称胡里豆为“金豆豆”。张卫明则被称为帮助农民“招财进宝”、脱贫致富的“财神”。
在江苏省蔬菜产业化事业里,也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南京市高淳区,他帮助江苏开元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即食型风味脱水蔬菜生产线”和“万吨级番茄酱生产线”,年产值超过1亿元;在江苏兴化市,他帮助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真空冷冻干燥脱水蔬菜生产线”和“低温热风干燥脱水蔬菜生产线”,产品全部出口,年创汇2000万美元,成为江苏脱水蔬菜出口创汇排名第一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江苏泗阳县,成立控股企业江苏鸿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食用菌和调理蔬菜,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在江苏镇江,技术入股江苏镇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建立“智能化食用菌工厂”,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在安徽、山东、上海、浙江,他的技术在一家又一家企业、一个又一个蔬菜基地得到推广应用,在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言者: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张卫明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南京市人大代表。
南京市在2003年就有30万失地农民,到2013年达到60多万。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热点问题。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南京市政府10年来先后出台了3个相关红头文件。殊不知,这每一个文件的出台都凝结着张卫明的心血。
2007年12月的一天,张卫明接待了一位来自浦口区桥北村70多岁的老农民,这位老人辗转乘车20多公里来到城里,给张代表送上自己饲养的土鸡和鸡蛋,老人热泪盈眶,连声感谢。“不要谢我,是政府关心你们。”张卫明收下礼品和农民兄弟的情谊,同时回赠600元钱,对老人说:“你的心意我收下,我的心意你也要收下。”原来,这位失地老人是第一次领到南京市政府发放的失地老农生活困难补助费,特地前来感谢张代表。这来之不易的专项补助,饱含了张卫明4年的不懈努力。
早在2003年,张卫明在社会调查中就发现 ,1983年以来历年被征地老年农民征地时所发的为数不多补偿金早已用完,他们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为解决失地老年农民的生活困难补助问题,张卫明在2004年南京市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建立农转非、失地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基金”的建议,但未被采纳。他并不气馁,于2005年提出“妥善解决失地老年群体的生活困难”的建议, 于2006年提出“制定南京市失地老年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的建议。历经3年努力,终于促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根据历年被征地农民领取补偿金情况,对其发放“老年生活困难补助费”。2007年在实施这一补助办法时,由于时间跨度大、人数众多、情况复杂,办理工作进展缓慢。张卫明又及时提出《尽快实施<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建议》,并在失地农民中做了大量解释工作,积极参与、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办理工作。到2007年底,南京市失地老年农民终于领到了补助金。其后6年,张卫明每年都围绕《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实施、调整和完善这一主题提出建议。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费每年都得到提高。
张卫明经常深入选民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一本厚厚的接待选民记录本,工工整整地记载着100多位选民向他反映的情况;每一段记录都有记号,分别标注着“已反映”、“已回复”、“需核实”等字样。堆起来足有半米厚的一摞建议答复函,分别来自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南京军区政治部、南京市市容管理局和科学技术局等23家部门,它们仿佛在默默地述说着张卫明为履行代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我的社会头衔多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我可以介入更多的领域,这将会丰富我的眼界,给我们的科研带来更大平台、更多的机会。”对他来说,有机会可以把科研搞得更好、可以出更多的成果造福社会才是最重要的事。
他二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一名代表的神圣职责。他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分忧,把一颗心掏给人民,也赢得了群众衷心的爱戴。“只要想起选民们那充满希冀和信赖的眼神,就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望着张卫明忙碌的背影,我们心中涌起无限敬意:为他的责任心,为他的使命感。